一般這種時候,便是給他們一顆定心丸。
再者,紀大人從不站隊。
直接說出保駕護航這四個字,可見其分量。
當然了,給他保駕護航的前提是,他真的敢豁出去為百姓做事。
否則今日的談話,只當不存在。
杜忠提提膽氣。
不管怎麼樣,他都要上任了。
這浩洲就算是刀山火海,那也要去闖。
送走杜大人,劉通判很快接受差事,他也是老官員了,昌河州的事情又清晰明了,同僚各司其職,差事並不難做。
而且昌河州跟其他地方不同。
他們這裡並無災情。
最麻煩的,就是接收各地來的百姓。
其實現在的百姓,還不能稱作災民。
他們多是在家鄉無依無靠,所以才過來,來的時候不僅帶著家當,還帶著糧食。
不過等著旱情越來越嚴重,那就不好說了。
算了,著急也沒用。
大家還是好好安頓好新來的百姓,再把昌河州的春耕準備好吧。
平臨國其他地方遭災,今年糧價肯定會漲,他們也要多多種糧食才行。
紀楚安撫好手底下官吏後,終於收到一個天大的好消息。
漁船技術,以及漁網等技術,終於送過來了!
自然不是白拿的,多方周旋之下,再靠著紀大人的名號,方換來這些東西。
與此同時,紀楚請蔡夫子他們幫忙設計的鹽場過濾設備也送到了。
這些都是給余海縣等四個縣準備的。
做事之前,把工具準備妥當了,必然能事半功倍。
余海縣縣令被召到昌河州州城時,還頗有些激動。
年前那會,給紀大人寫完信送出去,他又覺得不妥,覺得自己是不是多管閒事了。
本地百姓只是有些風聲,實際上並未多說什麼。
他巴巴地趕去說情況,會不會太顯眼包了啊。
誰料紀大人並未覺得他多事,而是認認真真回復他的問題,並把接下來的解決方案說明。
並告訴他,要好生安撫百姓,他們的顧慮州衙門知道。
收到紀大人回信時,余海縣縣令不知道多高興!
紀大人的回信!
傳說中的紀楚!
但凡做官的,誰不知道紀楚的名字啊。
這樣的人物,本應桀驁不馴才是。
沒想到這般平易近人,還第一時間給他回信,信里把情況說得很細緻。
正是這樣,也鼓勵余海縣縣令寫了篇關於浩洲的情況,私下裡通過紀大人給了去浩洲做知州的杜大人。
當然,因為這封信,杜大人心裡更怕了啊!
可事先了解,總比一頭霧水邀請。
因此余海縣縣令來這裡頭一年,就跟這兩位上司打好關係。
果然!
在紀大人手底下做事,不用怕做現眼包,好好表現才是真的。
剩下三個縣的縣令知道這些事後,頗有些後悔。
他們那的漁民也有怨言,可他們並未上報,覺得只是小事罷了。
早知道能得到大人重用,肯定也跟著稟告啊。
跟著一起來的,還有岐州兩個靠海縣的縣令。
他們同樣到了昌河州州城,主要統計當地漁民情況,以及需要的漁船多少等等。
紀大人手下,祝耘祝亞兩兄弟,已經從水泥作坊,以及火炕抽身,他們的徒弟們已經可以接手。
所以他們兩個可以騰出手,按照圖紙製作漁船了,到時候還需要招募一些工匠,估計本地造船業很快就能起來。
這也是長遠的事情,已經著手去辦。
那造船作坊就設在昌河州與岐州中間,到時候兩頭都能兼顧。
消息傳到幾個沿海縣,原本還有抱怨的漁民終於心安了。
不是他們愛抱怨,而是大家都在過更好的生活,不能把他們給忘了吧。
現在知道,大人不會忘記他們的!
說起來,原本昌河州多了這麼多事,應該很缺人手才是。
可隨著越來越多的外地人到來,缺人的事也能解決,甚至有沿海的小造船廠,想著要不要過來做做買賣。
他們那邊競爭太激烈,不如在昌河州跟岐州試試。
反正這兩個地方也安全,加上最大的問題,寒冷,也已經解決,這種情況下,不來這裡做買賣,實在太虧了!
現在的昌河州跟岐州,明顯比以前繁榮許多。
就連今年開耕的田地都比往年要多。
即使從今年開始,前來定居的百姓置田已經需要少量的銀錢,可大家熱情不減。
本站提供的小说版权属于作者,所有小说均由网友上传,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Copyright 2024楼书屋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