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穿越當縣令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336頁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可本地官員卻覺得,應該不至於吧?

以他們的視角來看,其實中原王朝沒那麼嚴苛,大家維持面子功夫即可。

現在匠人都回去了,而且過去半個多月,該放寬對他們的貿易了吧。

加稅的政令下去。

即使再遲鈍的信眾,心裡都有些疑惑。

偏偏這個時候,隔壁的梁國傳來消息。

人家國王在減稅。

而且減稅的幅度極大,甚至還幫本國六十五歲以上的老人修火炕。

其他事也就算了。

修火炕?!

他們要用功德積分換的火炕,人家免費給修。

憑什麼啊。

人家甚至已經開始行動了。

說是聽平臨國的話,所以這般做的。

而昌河州知州許諾給梁國國王的另一件事,更讓岐國有了動盪。

這件事是紀楚深思熟慮過的。

拐了梁國那麼多百姓,實在顯得勢大欺人。

倘若習慣了這樣對待他國,難免顯得傲慢。

再看梁國那邊,不管真心還是假意,確實在逐步改變自己的政策。

政策的效果很是明顯,梁國百姓流失得果然慢了。

既如此,就要有所鼓勵。

「今年滇州府棉籽大豐收,額外多調了一些棉籽會送到昌河州,撥三千棉籽,送到梁國。」

如何分配,自然有所協商。

梁國人口不多,認真分一分,家家戶戶都能種一些。

這對同樣處在寒冷地帶的梁國百姓來說,是最實惠的。

對於梁國國君來說,自然更沒的說。

別看平臨國棉花越來越多,但對他們來講,還是珍稀物件,若是本國能種,自然最好。

梁國官吏看著昌河州給的分配方法。

國王得到的最後,後面依次排序,他們這些官吏也分到不少。

再接著是本國的士農工商等等。

這是中原王朝的獎勵嗎?

有聰明人,已經悟出裡面的精髓了。

「苛待百姓,他們平臨國,就會拐走咱們的人。」

「善待百姓,則會給予幫助?」

好像確實是這樣?

眾人看向國王。

梁國國王早就意識到了。

就那群中原王朝的酸夫子們,確實在踐行他們的信念。

意莫高於愛民,行莫厚於樂民。

他們真的把這句話當回事。

那昌河州的知州,能看不出來,他們這些事做得不情不願嗎。

但依舊願意幫忙。

跟他們相比,自己又算什麼?

有些想法頑固的,依舊覺得平臨國另有他想。

可接觸過中原文化的,難免多思多慮,忍不住為這種想法嘆服。

等消息放出去,眼看原本懼怕他們的百姓,向他們連連感謝時,梁國國王都道:「算了,就按昌河州的方案吧。」

反正他分到的最多的,指頭縫裡給這些百姓漏一點,也夠他們吃喝的了。

梁國國王甚至忍不住想。

我這樣做,會不會再收到點好處啊。

那就更好了。

梁國這邊政策放寬,百姓們大大鬆口氣。

與之相比的岐國百姓,則還在被加稅。

可這次即使加稅,那國王跟王后也買不到制香所需的香料了。

因為那販子說,這是最後一批貨,說完揚長而去,根本不給對方機會。

而這販子離開後直奔廣寧衛營房。

紀楚跟鄧將軍正在裡面坐著,「販子」回話道:「回稟紀大人,鄧將軍,屬下把該說的都說了。」

現在的岐國國內,只需要一根引線即可。

已經養好身體的鈕海父子兩人起身拱手。

這半個月不用東躲西藏,兩人精神明顯好了些,看著也有些氣勢。

他們便是紀楚找好的引線。

他們會拿著平臨國的通緝令,直接報十年前的血海深仇。

當年平臨國的貪官史家一行逍遙法外多年,也該落網了。

欠平臨國百姓的。

欠岐國百姓的,都要一一換回來。

他們這邊行動井然有序。

京城皇上跟內閣許閣老陷入深思。

前段時間,昌河州說要給皇上獻馬,送了傳說中的秦王李世民同款坐騎。

然後又來信說,昌河州工匠被小國扣了,請求示下。

這些還在合理的理解範圍內。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