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驗田裡的卻不是這樣, 一共一百畝地, 基本上所有麥穗都沉甸甸的。
一般來說, 曲夏州這邊的田地分為上中下三等, 按照肥沃程度,以及距離水源遠近來分。
上等田地,一畝麥地產量為三百斤左右。
中等, 則為二百二。
下等,則是一百七八。
如果各家勤快一點,諸如之前的安丘縣,一畝地產量在三百四十斤就不錯了。
但這樣的重量沒有普遍性,不好當標準。
否則當年安丘縣麥子均產為二百六十二斤,都能當曲夏州第一,甚至隴西右道第一。
這些數字,但凡認真做過縣官的人都心裡有數。
再上心一點的,還會去地里看看情況。
所以對他們來說,看到試驗田裡的麥穗,足以讓眾人大吃一驚。
不說別的,把這些麥穗跟普通麥穗一比,直接看出區別。
朱吉勝培育出來的麥子,顆粒都比其他的大,比其他的飽滿
若有老農過來,更能斷言,這裡的麥穗,有其他麥穗兩倍重了。
聽到這個話,曲夏州州城的官員們不激動是不可能。
如今的平臨國,是按照政績升遷的。
若能培育出良種,讓本地糧食大大增產,那就是天大的功勞。
就算主要做這事的不是他們,那也能沾沾光。
再說了,自家也有田地啊,難道就不想要這個種子了?
所以不少官員都等著朱大人收糧稱重。
有些家裡田地多的官員,甚至笑道:「我娘子生孩子的時候,都說我緊張得要命,如今等麥子產量,更緊張了啊。」
紀楚跟廖知州聽說之後也笑。
他們倆剛聊完南門金的事,這人也確實是個厲害的,隊伍已經從幾十人變為幾百人,還撥一部分戰俘給他。
不過南門金情況也沒那麼好。
多數人都知道,他如今是平臨國的「狗腿」,頗有些排外。
但也靠著這層關係,已經拉攏不少部落不再打仗。
相信再過一段時間,就能迎來真正的和平。
廖知州對此很是滿意,這次的亂子終於能平了。
火器也走上正軌,他被調到曲夏州,也算沒白調。
廖知州看了看紀楚,剛想再說點什麼,就聽門外的人喜氣洋洋道:「廖知州,紀通判,朱大人那邊的試驗田出結果了!」
這麼快?!
眾人立刻站起來。
這可是糧食啊,曲夏州的人越來越多,需要的糧食也越來越多。
如果真的能普及良種,那對他們這裡,只有好處。
朱大人被身後人簇擁著過來,讓他親自來送喜報。
朱吉勝還是一身短打,興奮道:「最高畝產,為四百八十斤。」
多少?!
四百八?!
紀楚心裡狠狠一驚,在沒有化肥的年代,能達到這個數字,著實驚人。
「均產呢?」紀楚趕緊問道。
均產更有普遍性。
朱吉勝點頭:「回紀大人,四百二。」
均產都為四百二?!
在場所有人愣住之後,皆是放聲大笑。
均產四百二十斤!
要知道,如今麥子均產,也就在二百六到三百五之間!
一下子再最高值,提高了七十斤!
這良種是真好啊。
朱吉勝一步向前:「紀大人,我沒有辜負您的囑託吧。」
他?
囑託?
紀楚有些疑惑。
就聽朱吉勝道:「您說過,要讓安丘縣百姓吃上飯,只有這才是真的。」
甚至油菜,棉花,都能排在後面。
必要的時候,工業作坊園也是這樣。
因為吃上飯,才是一切的根本。
當時朱吉勝還感慨過,那麼多安丘縣那麼多孩子都能讀書,跟其他地方不一樣,可見本地學風極好。
但紀大人卻道:「不是因為學風好,是因為吃得上飯了。」
在一個會餓死的地方,提上學,提讀書,多數人根本不會理你。
只有讓大家吃上飯,至少不會餓死那種,才有精力發展其他東西。
這話被朱吉勝一直記在心裡,還記住紀大人不允許人多種油菜,不種麥子的場景。
也是那時候,他下定決心,要培育好麥子,繼承紀大人的心愿。
朱大人還額外帶來一個人,正是安丘縣的謝主簿,當年培育棉花,如今培育良種,都有他的功勞。
本站提供的小说版权属于作者,所有小说均由网友上传,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Copyright 2024楼书屋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