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穿越當縣令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72頁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甚至投其所好來送,自己喜歡茶杯,對方就送茶杯,其他夫子喜歡好筆,宋教諭直接割愛送了支頂好的紫毫筆。

算了,好好教他們,希望今年學生們不給縣學丟人。

也不知道今年十個名額,能有幾個考中秀才。

去年一個張文勝,就讓大家興奮了。

今年又會如何。

縣學這裡在「加班」。

衙門內宅同樣如此。

紀楚一家三口。

加上李師爺一家三口,除去備考的李紋之外,所有人都在謄抄《棉花要術》。

陶樂薇現在的字也不錯了,抄寫書籍也沒問題。

現在大家抄錄的版本,是經過紀楚整理過的。

目錄,簡介,大標題小標題應有盡有。

一看就是本合格的專業技術類書籍。

頁面上的目錄寫著,白花妹,正是白婆婆的名字。

李紋閒的時候還插了句嘴,這書整理起來也不容易,您怎麼不把自己的名字寫上。

紀楚肯定不會這麼做。

倘若他名字寫上,跟竊取別人勞動成果有什麼區別。

不僅不加自己名字,經過白婆婆同意後,還把她生辰年份都寫在上面,簡單寫了她的生平。

想來等這些書傳到曲夏州,甚至平臨國各地,無數人都會知道,在沾橋縣有這樣一位厲害的白婆婆。

但到底還在年關,大家張弛有度,慢慢抄寫即可,也算過年消寒。

大冬天的沒地方去,一邊抄書一邊閒聊,也是樂趣。

李師爺寫著寫著,嘆口氣道:「爹娘在家中,不知道怎麼樣了。」

這句話一說,眾人難免想起老家的親人。

陶樂薇也道:「我娘每年冬天手都凍裂,今年給她帶了些這裡的傷藥,不知道能不能好。」

他們家鄉遠離安丘縣幾千里,算起來也兩三年沒回了。

紀楚沒見過紀家人,不過從時時來的信件里,大概知道家裡人的情況。

紀楚爹娘身體都好,大哥加上振兒一共五口人。

二哥家也是五口,三姐三姐夫一家四口同在一個村子。

十幾口人,基本都在種地,三姐夫農閒的時候,會在附近幾個村子裡做貨郎。

樂薇家裡人口原本也不少,五個女兒一個弟弟。

女兒們都出嫁,弟弟前幾年娶了媳婦,聽說也有倆孩子了。

陶家裡,樂薇最在意的就是她娘親。

紀楚道:「曲夏州這邊凍傷嚴重,用這邊的藥膏,肯定會好起來的。」

陶樂薇點頭,又聽相公道:「等明年棉花收穫,提前送幾套棉衣過去,做好保暖,凍瘡就會好些。」

眾人閒聊著,其間還有大戶差役們過來拜年。

大家知道紀大人不講那些虛禮,過來帶的禮物也不會格外貴重,多是說幾句家常。

一年到頭,過年是最放鬆的。

火盆里還烤了黃豆,炒得很脆,放鬆的時候吃幾粒,還有周大人送來的好茶葉,紀楚也拿出來分吃了。

想到周大人,紀楚又看看手裡的棉花要術。

好像有點對不起他怎麼辦。

之前覺得棉花產量太低,不想讓有錢人搶了去,所以直接把棉花以尊卑分。

現在棉花產量估計能上來,過幾年就不用嚴格限制了。

所以不用那樣苛刻。

怎麼辦,這茶葉吃得突然有點心虛。

周大人還不知道紀楚這邊有好消息,依舊在說棉花不好看,棉衣醜陋。

以至於不少好友都覺得他那眼光是不是有點差?

潔白如雪的東西,怎麼會差啊。

州城如何,紀楚大概能猜到。

只能說苦了他,回頭一定跟周大人賠不是。

心裡有歉意,筆下絕不能停。

今年的安丘縣縣城,剛過初八,街上店鋪便陸陸續續開門了,也有些閒不住的人出來買東西。

特別是賣文房四寶的貨商,早早把好筆好紙上架,明顯專供安丘縣的考生。

經過這幾年的發展。

安丘縣讀書的孩子越來越多了,還不分男女,到了年紀就去讀,能不能讀下去,就看天分了。

不過學個幾年,能讀會算就成。

即便如此,能堅持下來的書生也不少。

其中八歲到十二歲的蒙童,約有一千多人。

十二到十六,剛剛入門的,差不多六百多人。

到了十六到二十五,正經能科考的學生,也有三百多。

其實看比例來說,三百多人參加縣試,爭取十個名額,競爭依舊激烈。

但總比五個名額要好得多。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