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穿越當縣令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71頁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衙門大家拿著豐厚的年禮回家,唯獨宋教諭留了下來。

宋教諭要說的, 肯定是明年縣試。

跟往年不同,往年安丘縣作為下縣,只有五個去州試的名額。

但今年的安丘縣已然成為中縣,則有十個名額。

十個啊。

再加上如今安丘縣的學生水平提高。

宋教諭就更緊張了。

原因不言而喻,水平高,名額又多,意味著明年安丘縣的秀才考試,大概率一鳴驚人,也有可能一敗塗地。

畢竟是升中縣的第一場考試。

這關乎宋教諭接下來的前程命運。

十個人去考。

也不知道能考中幾個。

其實要推後幾年,宋教諭肯定不怕的。

安丘縣如今啟蒙的孩子多,找出的好苗子更多。

但那到底是孩子,要等個七八年才能成才。

說完情況後,紀楚摸摸下巴:「那怎麼不組織場集訓。」

集訓?

宋教諭看過來,就聽紀大人道:「挑選年末考試前二十的學生,再讓其他私塾推薦不錯的考生,組織一場集訓,直接突擊兩三個月。」

這是最快的速成方法。

畢竟秀才考試,其實並不算特別難,而且如今接近應試,都有自己的一套規則。

退一萬步說,就算集訓之後,能考上秀才的也不多,但至少能快速提高大家水平,對下一次考試也有幫助。

宋教諭沉默,咬牙道:「好,我這就去。」

在這焦急是沒用的,還不如提高學生們的水平。

就是這事勞心勞力。

學生們大概率願意,老師們還要他去說。

這點就不是紀楚的事情了。

管著縣學的人是宋教諭,他肯定有辦法。

說起來,紀楚對本地縣學的關注度,確實不算高。

等宋教諭要離開。

紀楚開口了。

「宋教諭,你有沒有想過,縣學不能只專注科舉。」

不能只專注科舉。

這事紀楚之前雖然沒說,宋教諭卻是領悟到一些。

可縣學不專科舉,那做什麼?

「培育英才。」紀楚答道,「不是只有背四書五經,方是英才。」

說著,紀楚把《棉花要術》拿出來。

「宋大人請看。」

這是一本專精棉花種植的書籍,堪稱全面。

可惜能口述出這些專業技術的白婆婆卻不識字。

如果縣學不只攻科考,而重視起農科,工科呢。

宋教諭看完,還是不太理解。

如今主流思想便是如此。

讀書科舉仕途。

這是條極順暢,同樣能改變人生的路。

多少貧寒子弟,就是在科舉里走出來。

即便是眼前的紀大人,同樣如此。

紀楚聽出他的意思,反而問了另一句話:「你我都是舉人,可一個做教諭,一個做縣令。」

「真的是能力問題嗎。」

不等宋教諭反駁,紀楚就道:「不是,因為最開始讓我做縣令時,並不知曉我的能力。」

造成這個結果的,就是因為紀楚運氣好,朝廷整治腐敗,讓他有補缺的機會。

正因如此,才放棄繼續考進士,趕緊過來做官,因為大家都知道,錯過這次,以後可沒有這樣好的機會。

「官職有限不說,那些能考上的學生自有前程,實在考不上的呢?」

宋教諭漸漸聽進去,又聽紀大人繼續道:「再者,農業,科技,這兩項,極為重要。」

其實農業方面,平臨國的發展已經很好了。

科舉工科則並不算重視。

偏偏安丘縣幾次發展,都離不開這些技術,也是被如今讀書人看不起的巧器。

如果辦一所兼顧工科的縣學,豈不美哉。

「興盛墨家?」宋教諭震驚,「沒想到您如此喜愛墨家。」

工科是墨家的,倒也不算錯。

墨子就是出身於手工業者,還精通器械製造。

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就是他們的想法。

現在都重儒術,兼用法家,墨家的地位確實並不算高。

那咸安府的蔡先生則是個例外,誰讓本事極大。

紀楚想要的,就是讓官學兼顧工科教育,說不定會有不一樣的成就。

說白了就是,紀楚知道科學技術的重要性。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