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稱放年假。
在這段時間裡,紀楚肯定不會浪費時間,爭取在開印之前,把白疊子的情況記錄清楚。
想到這,紀楚手頓了頓,又給安丘縣衙門,以及娘子寫了兩封信。
他要晚些日子回去。
不過過年肯定能到。
說到過年,今年送給老家爹娘家人的節禮,應該還是娘子準備的,他忙成這樣,也給忘了。
倘若沒有娘子,他這日子都不知道怎麼過啊。
那邊馬典吏已經準備好,其他去送信的差役們也穿上棉衣,分三路去送信。
他們吃得快,走得也快。
所以送信的人離開時,救濟院的百姓們還在吃粥,有人拿出自己做的醃菜分給大家吃,院子裡其樂融融。
而之前定做的匾額也掛在外面,這個有些豪華的宅院,以後就是沾橋縣的救濟院了。
聞著粥香,紀楚自己也分了半碗。
這裡的八寶粥很有本地特色,加了蔬菜豆子,又有大米跟新麥,吃起來別有一番滋味。
其他人見了,連忙送來一些醃菜,口中還道:「大人不要嫌棄。」
醃菜爽口清新,紀楚怎麼會嫌棄,跟大家一起用這臘八粥。
暖粥吃完,整個人都散著熱氣,甚至想躺那睡一覺。
不過紀楚現在可沒工夫睡,他等白婆婆吃過之後,請她專門來房間裡說話。
紀楚他們一群青年人不用炭火,但白婆婆來的時候,還是點了個炭盆,
白婆婆走路有些為難,還是小孫女跟另一個親戚扶著她進來。
已經七十五歲的她,身上有不少病痛。
特別是那雙手,幹過不知多少農活,挑過不知道多少水,整個人顯得有些佝僂。
現在大冬天的,稍微冷一點,骨子裡都透著疼。
也就搬到救濟院之後好一些,畢竟這裡很暖的,屋子不漏風。
前些年的冬日,白婆婆總感覺自己一定會死。
今年卻沒有那種感覺。
所以她有點煩,脾氣更加不好。
往日古怪的白婆婆現在有些緊張。
如果之前在眾人面前,那是簡單了解,現在則是詳細說了。
白家是祖傳的手藝,當時本地還有「麥白一起抓,其中白最重」的說法。
這裡的白,就是白疊子,如今喊做棉。
這都是很久之前的事了,現在提起來,就連白婆婆自己都有些恍惚。
因為她也是聽父親說的。
但種植,紡線,織布這些手藝她都會,至今聊熟於胸。
可她也有一個疑問:「之前都是織成布,十分好賣,咱們不織布嗎?」
那棉絮她看了,長得一般,絨毛也不夠長。
但卻是從棉朵變成現在的棉花團。
這個她不會啊。
之前也沒人想過,把珍貴的白疊子代替蘆花,填充到衣物里,畢竟這東西硬邦邦的,還是做成棉線織布最合適。
紀楚道:「布料類型多樣,棉花雖然好,卻也不必一定製成布,現在來說作為填充物,給大家做棉衣棉被最是合適。」
「咱們這冬天長,保暖很重要,否則會死人。」
「等棉花富裕了,再製成布賣出去。」
先解決本地人穿衣服的問題,冬日太冷的問題。
多了再說唄。
掙錢的目的,不就是為了過好日子,沒必要本末倒置。
白婆婆年紀大,一聽就知道紀縣令的意思,連連點頭。
是了,還是先顧著自家吃飽穿暖。
而且用蓬鬆的棉花代替蘆花,她看著也好,那棉絮更保暖。
該說的說完了,白婆婆開始回憶自己腦海里的棉花知識。
她一點也不藏私,都到她這個年紀了,能有些作用,那是非常好的。
再說還是為紀縣令做事。
他們整個沾橋縣的百姓,誰不感謝紀大人給他們做的事。
從貪官污吏,再到匪賊,還有那些大戶。
一件件事情,都讓他們的日子好起來。
都做到這種地步了,還擔心他們冬天過得好不好。
救濟院眾人說起話,滿是對紀大人的敬佩。
為了紀縣令,無數人都願意赴湯蹈火。
畢竟她這輩子也沒想到,失去的農田還能回來,還是自家的。
白婆婆從棉花播種開始講起。
「麥子收穫在五月份,收完麥子,立刻就能種棉花,但也有一個要求,必須澆地,讓土地處於濕潤。」
「如果收完麥子就下場雨,是最好的,不過聽說咱們縣已經在修水渠了,到時候肯定有水用。」
白婆婆一邊說,紀楚一邊記。
播種之前要濕潤地面,水多了,種子長不起來,水少了連芽都不發。
本站提供的小说版权属于作者,所有小说均由网友上传,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Copyright 2024楼书屋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