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傳到安丘縣各地,百姓們果然與汝榮焉,第一啊!一百多個縣裡的第一!
其他地方他們不認識。
但整個曲夏州里的第一,已經讓大家高興了。
沃土育英才,說的就是他們安丘縣!
在縣學備考鄉試的張文勝張秀才聽了,又默默在筆記里快速記錄。
他看來,紀大人是在給安丘縣塑骨,一種名為傲氣的骨。
這般精氣神,不是每個地方都有的。
但如今的安丘縣,不僅從衣食住行上滿足大家生活,更在點點滴滴里,塑造本地人的骨氣。
倘若有朝一日,安丘縣真的再遭劫難。
憑藉本地孩童們的讀書率,憑藉昔日的榮光,都會讓大家不屈不撓,勇而奮進。
以後有人喊一句:「咱們安丘縣以前是第一,難道現在就不行?」
只這一句,就會喚起無數人的記憶。
這便是塑骨。
一地之風氣,就是在這種事情上潛移默化中進行。
張秀才再次嘆氣。
紀大人該有更高的發展空間才是。
如此才能,屈就在安丘縣,太可惜了。
紀楚那邊哪裡知道下面學生想那麼多,他正在計算今年應收的田稅。
今年只有三萬多畝的虛田,紀楚不打算攤在其他田地上,衙門還有其他余錢,直接能補上。
所以今年百姓們的負擔會更輕。
經過紀楚帶著手下人撥算盤,每畝地該交的稅款已經出來了。
紀楚算了又算。
最後得出結果,每畝地差不多需要交七十九斤糧上下,反正按照各家的收成多少來算。
按照市價,折印三百五十五文。
對比前年一畝產糧二百八,收一百六十八斤的糧。
以及去年均產三百四,平均收一百零三斤。
今年交的明顯更少了。
均產三百四十七,只要交七十九斤即可!
只有兩成多一點。
糧食產量多了,田稅卻少了。
今年的安丘縣已經不必多說。
不管別處如何,對他們來說,依舊是豐收。
是他們靠著辛勞換來的大豐收。
不過只看糧食還好。
但要看折銀,紀楚頗有些無奈。
去年各地豐收,糧食價低。
一百零二斤糧,折銀三百五十文。
今年其他地方減產,糧食有所漲幅。
七十九斤的糧食,折銀卻是三百五十五。
比去年甚至多了五文。
大家算完,李師爺道:「大人,今年似乎交糧更划算。」
紀楚卻搖頭:「還是儘量交錢,把咱們現銀都籌裡面。」
「等到再冷一些,糧價還會更貴。」
真有事的時候,錢能吃,還是糧食能吃。
百姓們交什麼無所謂,按照他們需求來即可。
他們縣裡會折成銀子送到州城。
本地人剛聽說他們糧產在一百多個縣裡是第一之後,又得到每畝地只需要交七十九斤糧,根本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最不敢相信的,還是搬到周韓村的新人們。
當真是這樣?
他們在沾橋縣的時候,一畝地產糧二百九,要交一百九。
你們只交了那邊的零頭?
怪不得安丘縣的人生活好起來,原來是沒有苛捐雜稅。
不對,他們現在也是安丘縣的人了!
靠著做工賺來的銀子,趕緊蓋房子,趕緊開荒!
以後他們也有這樣的好日子。
紀楚沒有規定大家交糧食還是銀錢。
他這邊也要看看衙門現銀夠不夠。
正想著,又看到從州城來的那封信。
信上沒有名字,要麼是對方身份神秘,不好露面,要麼身份呢太高,不能直接寫。
這也是紀楚沒有第一時間拆信的原因。
現在該交代的都交代了,是該拆了。
紀楚有預感,他或許要知道,自己傳說中的後台是誰了。
突然拿了個第一,對方沒有反應才奇怪。
信封所用的紙不是凡品,一看就是非富則貴之家所使。
再看信里的字,剛勁有力,頗有古韻,更是大佬的手筆。
最後看落款,曲夏州知州。
好好好,他的後台,竟然是本州最大的官,許義許知州。
這麼一看,去年那個上上的成績,果然跟後台有關。
本站提供的小说版权属于作者,所有小说均由网友上传,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Copyright 2024楼书屋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