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穿越當縣令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378頁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信裡面兄嫂把這事說得十分詳細,同樣說了家裡情況,還有四弟妹娘家情況。

更講下面孩子們都在讀書,有一個侄兒年後就要考秀才等等。

家裡一切都好,讓他們放心。

估計知道紀楚也擔心其他災區情況,信里同樣提了。

災情最嚴重,人禍最多的浩州跟安濟府情況確實不好。

兩個地方的知州知府,再加上返回宣新府的薛大人一起籌糧,反正今年冬天肯定能過去。

等到明年春耕,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這些事紀楚從同僚信中都看到了,不過聽民間描述,又是另一種角度。

只要災區在逐漸恢復正常生活就好。

不管災區,還是昌河州,都在等春天到來。

相信新一年的春天,一切都會不一樣的。

昌河州跟岐州,過了有史以來最熱鬧的冬日。

家家戶戶都有學習的,就算再不喜歡讀書,那學一下自己的名字,總是好的吧。

還有日常需要的算數,同樣需要。

反正掃盲都是以實用為主,學了肯定沒問題。

這般變化,讓隔壁的梁國國王更加齜牙咧嘴。

就連附近州府的官員,同樣有些頭疼。

你們昌河州跟岐州,到底想怎麼樣啊。

學起來沒完了?

再這樣下去,周圍百姓都要去你們那了。

為了不讓人口流失得太狠,他們只能跟著「卷」起來。

就算自己不會創新,跟著昌河州學總行吧。

有的官吏乾脆直接去找紀大人取經,想想當地怎麼發展。

紀楚肯定是不吝嗇的,靠他自己,不可能建設起平臨國,也不可能讓無數人過上好日子。

必須是大家一起努力才行。

等到開年,紀楚還收到之前曲夏州劉為民劉大人的信,他之前也在那邊當縣令,跟紀楚同一年去的曲夏州州城。

如今他在粵地做一地知州,說了當地風土人情,還說他們也在建造船廠,已經頗有成效。

還有已經去了滇州府的朱吉勝朱大人,現在昌河州種的良種,就是出自他手。

他被調過去,只要是找好稻種的。

要說一個是麥子,一個稻子,差別很大才是,但如今分的沒那麼細緻,自然誰好用讓人去。

原本在滇州府的林元志,還有在贛南的張文勝,他們也調到其他地方。

林元志去中原種棉花,張文勝離紀楚這近了點,就在附近一個府衙戶司做差事,還說有空會過來找他。

想來找他的,也不止張文勝。

還有蔡一繁蔡夫子,只是他年歲大了,家人都不贊同他出遠門。

白婆婆同樣也有這個想法。

仔細問了才知道,兩人就是因為年紀大,才想再見見紀楚,害怕以後再也看不到他。

這讓紀楚嘆息,等有機會,他一定過去,最好就在這幾年內定下。

可惜大家都脫不開身。

說不定等蒸汽火車造好之後,大家就能經常見面了?

聽說已經造船上已經有雛形了,只看什麼時候能成。

看著這一封封信件,紀楚並未多作感慨,而是準備準備,新的一年,新的開荒。

漳興六年。

昌河州,二月份冰雪還未消融。

更多內地百姓跋山涉水而來。

還有不少剛來,就被大雪困住的百姓,終於可以走出來了。

戶司那邊統計,昌河州人口已達五十七萬,就連岐州人口也有四十二萬。

幾十萬人口的大遷徙,因為土地資源不夠,因為天災人禍,全都來到邊關。

他們既是想要更好的生活,也是想要自己的土地,更是信任紀楚。

按理說,岐州那邊基本也差不多了。

朝廷把紀楚調走也可以,畢竟有更多地方都想要他,接下來交給其他官吏即可。

但因為這些遷徙的百姓只認紀大人,他留下也是最好的選擇,否則遷徙的人就不是穩定邊關,而是動亂一部分。

估計這些百姓也沒想到,他們的到來,可以決定紀大人的去留。

事實上,這裡的一切都是他們決定的,只是他們暫時還沒意識到。

天氣還未完全回暖,千里迢迢逃荒過來的百姓,已經租借官府的鋤頭農具,立刻開荒。

他們不敢耽誤一日,更不敢有片刻歇息。

只要能種地,能產糧食,他們做什麼都行。

戶司那邊的耕地數字,幾乎五日一更新,每次報上來的開荒數字不僅真實,還讓人覺得震驚。

看多了之後,戶司主事終於知道,紀大人為什麼要把掙來的稅收,再花到這些百姓身上,因為他們值得。

如此艱苦的條件,如此簡陋的農具,他們都能幹出驚人的成績。

「大人,別說了,不就是撥錢買農具嗎,我買。」戶司主事再一次被說服。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