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換個人過去,說不定還真折在裡面。
那些人的手法實在下作。
說起這個,晁同知還道:「大人放心,那些迷信邪教的百姓,如今都已經清醒了。」
「岐州發生的事,他們也全都知曉,基本已經知道,那是陷害您的招數。」
先不說跑了這麼老遠,就說岐州當年的事,便足以讓大家清醒。
紀楚確實擔心這件事,見晁同知處置得妥當,也就放心了。
只要大家不再迷信即可,好好過日子比什麼都強。
就算有些深信不疑的,聽說這事會給紀大人帶來災禍,那就立刻閉口不談。
別的就算了,影響到紀大人,那是萬萬不行的。
紀楚無奈搖頭:「等安定下來之後,就要開始掃盲。」
掃盲?
什麼東西?
晁同知心裡裝的事情多,沒有多問,轉而說了下一件事。
還是百姓們的安置問題。
新來的十二萬百姓里,多數人在想辦法安置下來。
土地好說,這麼多荒地供他們買賣。
就算一時拿不出錢的,可以跟官府簽訂契約,分多少年,用糧食還清即可,利息也是極低的。
所以多數人都有了自己的土地。
問題在於,他們只顧著開荒,不蓋房子。
有些人就算蓋了,也是草草了事,覺得能用就行。
那些房子蓋的,讓本地人眼前一黑又一黑。
「這東西能住人?」
「冬天能把一窩人全凍死。」
「趕緊拆了重蓋吧,我們這牲口都不住這種破房子。」
別怪當地人說話突然難聽。
主要這種房子,真的能要人命啊。
這裡可是昌河州,冬天凍死人,簡直不要太輕鬆的。
而且大家發現,這些外地人的房子,厚薄也有講究。
越靠近南方的地方,房子越簡單。
這也難怪,人不能想像自己沒見過的東西。
就算是網絡發達的現代,也有很多人不理解極冷跟極熱的區別,何況古代。
不少人想的是,再冷能冷到什麼地步,扛去就不行了。
當務之急是土地啊。
這麼多土地,還是他們的土地,不立刻開荒,實在太可惜了。
這些想法的人不在少數。
他們不蓋房子的原因,也不是因為懶惰,只是願意把更多精力放在土地上。
這幾乎是很多人的執念,終於有土地了,終於是自己的土地。
這種感覺,昌河州許多人根本不明白。
晁同知擔心的就是這個,他也是外地來的,能不知道這裡過冬什麼樣嗎。
此事估計,也就紀大人能勸動。
紀楚無奈嘆氣,這種事誰也不能怪,無非觀念不同,而且逃荒過來的百姓,都有些土地情結。
突然得到心心念念的東西,他們恨不得吃住都在土地上。
當地人也看在眼裡,只覺得眾人可憐。
每天沒日沒夜地幹活,誰看了不心酸。
但心酸歸心酸,那房子還是要建啊!
不然真的會死人。
現在八月份,等到九月份就會下雪,你們怎麼辦?
紀楚直接讓工司那邊,出了一份本地房屋指南,房屋厚度是多少,火炕應該怎麼建,房頂應該是什麼樣的。
反正結合本地情況,以及本地的經驗,儘量省工省料,做成一份適合昌河州跟岐州的房屋圖紙。
再由他的名義直接發下去,規定本地百姓必須按這個要求去蓋。
水泥跟一定的建築材料,也可以暫時賒帳,用房屋做抵押即可,同樣是明年收糧了再還。
同時,各縣還要提供工作,修路也好,修水渠,做工等等,讓大家有機會多賺錢。
再者還要多說這裡的雪到底有多厚,這裡的天氣到底有多冷。
不僅如此,州衙門也要抽出人手。
之前就請當地百姓,以及過來投奔的外地百姓蓋房子,現在還要繼續。
既是給大家一份活計,同樣也給路上的逃荒災民一條生路。
總之這些事都要做,還要快。
他們的目標,便是安置好所有百姓。
昌河州跟岐州各地接到命令後,都開始行動。
唯一愁眉苦臉的,大概還是戶司主事。
大人一回來就花錢!
花的還這樣多!
雖說本地靠著漁獵,靠著養殖,靠著棉花,還有已經在改進的鹽場,確實多了不少稅收,那也不能這麼花啊!
紀楚笑:「馬上就要秋收了,今年養殖行當可是不俗,放心吧,庫房不會空虛的。」
戶司主事勉強扯了個笑,意思很明顯。
本站提供的小说版权属于作者,所有小说均由网友上传,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Copyright 2024楼书屋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