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昌河州勞動改造兩年以上的,才有資格去教學。
這樣一來,既不用付銀子,這些人還搶著去,對他們很多人來說,能再摸到書本,就是幸福了。
昌河州跟岐州所有衙門,有條不紊安排差事。
雖說煩瑣了些,但做起來卻動力十足。
一個是,跟著紀大人做事有指望,二是這些都不是無用功。
讀書識字是好的,讓大家有事可做也是好的。
所以往年冬日,要麼睡大覺,要么喝酒打牌的百姓們,也有了項正經事。
認字!
就認自己的名字,認常用的數字。
稍微有些見識的犯官,看著紀楚一項項政令,直接道:「不出三五年,昌河州跟岐州,就會與眾不同。」
那麼多識字的人,那麼多產業,還連通了草原跟內地,甚至跟海上也在接觸。
這樣的地方,必然與眾不同。
誰能想到,前些年那會,昌河州還是很多人口中的不毛之地。
或許這裡本來就很好,只是他們沒發現。
又或者是,現在被認為是風水寶地的地方,千百年前同樣難以生存。
靠著華夏百姓一點點改造努力,才有了今日的魚米之鄉,千里麥田。
不少犯官,竟然在這種環境下,慢慢改變自己的心態。
再看著如今平臨國的情況,狹隘跟自私,在如今的平臨國里,簡直不值一提。
因為人人都知道,這裡將會有更好的生活。
紀楚連軸轉了幾個月。
年初在安置這裡的百姓,在分良種跟棉花籽。
之後又跑去賑災,回到任地之後,各地情況還需要了解。
一直到十月份,終於能安心坐下來休息。
可他回到後宅,發現家裡根本沒大人啊?
樂薇跟李娘子都在造船廠。
振兒跟他家娘子,一個在廣寧衛,一個去養殖場忙了。
家裡就剩下振兒快一歲的孩子,還有他閨女綿綿。
綿綿也很忙,今年三歲多的她,正在看爹爹帶回來的書。
紀楚看了一眼。
怎麼還是本數科的書?!
雖然只是基礎知識,可三歲小朋友看這種書,還是有點太超過了?
綿綿抬頭看了看爹爹,繼續捧著書本。
紀綿綿很早就認字了,基本是樂薇跟李娘子教的,加上身邊照顧的婢女是之前宮裡的宮女,所以識字肯定沒問題。
紀楚坐下來,翻了翻旁邊的書。
雖然都是他從京城帶過來的,但很多書並未認真看過。
仔細一看才知道,這數學書是專門給小孩啟蒙用的。
上面還有前些年才普及的數學符號。
不知不覺中,已經有少兒數學科普書了。
如今平臨國的數科,發展得極為健康,再也不會被人棄之不用。
冬日裡,百姓們在掃盲,紀楚在教女兒數學,空的時候再處理一下家事。
這樣的冬日跟往年相比,顯得格外溫馨。
一年又一年。
他們家在昌河州,早就住習慣了。
大雪封路之前,他們又收到老家的年貨。
今年的年貨,竟然比往年還多了。
信里兄嫂們說,這是周圍鄉親們送的,他們怎麼也推辭不過,但已經回禮了,讓四弟跟四弟妹放心。
鄉親們送年貨,只因為今年旱情時,紀家不顧自己,早早開倉放糧,更帶動周圍大戶們一起行動。
其他地方或有賣兒賣女,賣田賣地,又或者逃荒的情況發生。
可他們原化州從一開始,就沒有這種事。
因為有紀家在,紀家幾乎第一時間就開始救助周圍鄉親們。
作為本地鄉黨黨魁的紀楚紀家都這麼做了,其他人肯定要效仿。
事實上,就算一個地方遭災,本地大戶,以及本地老老實實屯糧的話,至少能撐個一年半載。
很多地方百姓早早扛不下去,多因被剝削得太厲害。
前些年原化州還地於民做得好,之後救災也及時。
所以他們這裡恢復得也極快。
只在原化州,肯定發現不了這點好處。
但要對比不遠的浩州,安濟府這種地方,便能知曉如今鄉黨黨魁紀楚,到底為他們都做了什麼。
不少人有心的人,知道紀家每年年前,都會送年貨過去,便趁這個時機登門感謝。
紀楚的善舉救了太多人。<="<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本站提供的小说版权属于作者,所有小说均由网友上传,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Copyright 2024楼书屋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