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穿越當縣令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351頁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劉新春身後不少夥計互相看看。

還是算了吧,養家餬口比較重要,現在找個事做不容易。

這麼想著,不少夥計老老實實去幹活。

劉新春深吸口氣,也準備忍下來。

誰知道那東家直接把他攔住,上下打量他:「本來以為你是個踏實肯乾的,才帶你出去歷練,沒想到帶頭鬧事,這誰敢要你?」

這種刺頭,還是早點踢出去的好。

在昌河州那會,也是這人想留在那邊,讓他不得不漲月錢。

劉新春被推搡出去,門口不少人都盯著他看,還有個膽大的直接道:「東家!那你們店裡少了個人,我去行嗎?」

東家見他上道,還真讓他進門了。

紀楚一手扶起的工業作坊園,位置都是一個蘿蔔一個坑,難進得厲害。

就算是這劉新春也都是識字的,現在說不要就不要。

劉新春緊皺眉頭,倒是沒像其他人想像的那般,竟然沒有後悔,更沒有遲疑,直接扭頭就走。

這麼好的差事,就不要了?

他不會有更好的去處吧。

聽到其他人的疑惑,這劉新春竟然回道:「對!我要收拾行李,回昌河州!」

哪?

回昌河州?

東家一驚,就聽那劉新春道:「紀大人待的地方,肯定沒錯的。」

「我勸你們也不要在這做事,這東家出爾反爾,做不成大事,再者工業作坊園不是名頭好聽就行,還要有真正的技術。這裡不過新瓶裝舊酒罷了。」

「這些濫竽充數的地方,早晚會被取代。」

現在動不動就說自己是什麼工業作坊園,但真的做出點什麼東西了嗎。

恐怕沒有吧。

劉新春毫不留情面,明顯早就發現這裡的問題。

這也是他當初想留在昌河州的原因。

可一個是東家要給他們漲月錢,還有就是這邊還有家人,最後還是被勸回來。

但回家之後經歷的事,讓劉新春再次下定決心,不能這樣下去了,如果想過好日子,必須做出改變。

既然淮州不行,那就去其他地方。

昌河州跟岐州天高地闊的,就去那!

等劉新春回到家時候,身邊已經跟了四五個志同道合的年輕人。

他們有的家道中落,有的貧困潦倒,有的家裡有病人。

總之都是身無長物的。

在這淮州既沒有田地,也沒有住所,跟家人擠在一塊,每日最大的心愿就是找個零工做。

不是他們不想做事,是這裡人多地少,機會也少。

浙東這些年的情況已經好多了。

隔壁薛明成薛知府已經清查不少士族大戶,在努力抑制土地兼併。

可這些事,頗有些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之感。

畢竟土地就那麼多。

再細細地分,還是不夠的。

用現代的話講,一塊蛋糕就那麼大,再怎麼分,都會有人不夠吃。

雖說工業作坊園解決了一部分問題,甚至緩解了許多地方科舉壓力。

但這作坊園本身也是有問題的。

都知道改進技術能賺錢,但投入技術,卻需要耗費大量資金。

所以現在的作坊園良莠不齊,卻成許多東家斂財的手段。

劉新春識字,讀過書。

跟著他的幾個人里,更有一個秀才。

幾個人商議過後,便決定過完年就去昌河州。

不是現在不想去。

而是知道那裡有多冷,必須做好準備。

跟劉新春一樣想法的,還有很多。

現在各家基本有兩個去處。

要麼是去閩地,出海看看,要麼就去昌河州,現在又多了個岐州,似乎也是容身之處。

又要走?

淮州知州聽了,只覺得心累,還有本地士族過來上報:「又有佃戶要走,明年的田地誰來種啊。」

這知州也煩了,直接道:「你們要是對佃戶好些,他們會走嗎?」

最近幾年裡,發生這種事也不是頭一回了。

剛開始那會,大家如臨大敵。

但見朝廷沒反對,甚至鼓勵百姓去邊關建設,那大家還能說什麼。

好在平臨國人最多的地方,最不缺的,還是人。

這批佃戶走了,另一批就上來了。

所以大家也都習慣,無非是人員流動快一些。

再說了,那昌河州要真是好地方,人會那樣少嗎?

前些年跑過去的佃戶,有些受不住冷,已經回來了。<="<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