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穿越當縣令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347頁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這怎麼能行啊!

能跟著出來的,都是商賈們極信任的啊。

這留下來,他們怎麼辦。

還有那麼多貨物要拉回去。

可空口挽留,肯定是沒用的。

就算簽訂了契約,那也不能隔這麼遠打官司吧。

多數商賈第一個想法,便是自己解決,出門在外威逼肯定不行,只剩利誘了。

外來的夥計們,倒成了昌河州豐收的第一批受益者。

「漲工錢,漲工錢還不行嗎。」

「這地方雖好,可也冷啊,還離家那麼遠,還是回咱們老家好。」

「大家都漲工錢,放心吧。」

有了這個插曲,不少做完買賣的商賈,立刻趕著牛羊離開。

紀大人雖然好,可跟他們搶人啊。

這可不行。

這些走的商賈,自然錯過了棉花摘下來的盛況。

他們雖然知道昌河州棉花產量極高,也知道這質量很好,可滇州棉在全國各地,基本能種成,無非是產量高低的問題,所以並未太在意。

卻沒想到,這昌河州的棉花,才是最適合織布。

估計這個寶庫,要等下次過來才能發現了。

一批批商賈離開,留下來價值四五百萬兩的物資,除了草原各部生活水平提高。

昌河州,岐州同樣跟著受益。

而且賣給自己人的東西,肯定更便宜,幾乎是大家心照不宣的事。

自然也為了投桃報李,感謝紀大人帶來這麼好的牛皮。

不過這些商賈是離開了,昌河州的豐收卻被他們一路傳到平臨國各地。

即將離開的宋大人都道:「明年,來投奔昌河州的人肯定更多。」

其中原因很是複雜。

混跡官場時間長的官吏,幾乎一眼能看出原因。

宋大人的三叔,紀楚之前也很熟悉,宋三叔在閩地做學政,那地方稱作「人滿為患」都不為過。

本來就是山多地少,又信奉多子多福。

資源就那麼點,人多了,每個人分的就少了,士族們還想多拿多占,自然顯得「擁擠。」

就拿科舉名額來說,人口多的地方,科舉的艱難程度,便上一個台階。

中原豫州魯地一帶更不用講,甚至閩地不少人,都是因為中原「太擠」而搬遷到那裡的。

平臨國承平時間長。

加上這些年經濟科技有所發展,人口自然越來越多。

根據宋三叔的推測,棉花尚且算平價且普及,就在這五年十年內。

到時候平臨國各地,人口堪稱爆炸性增長。

甚至不少官員,甚至皇上,內閣都在這一年多的時間裡意識到,紀楚遠去昌河州的原因。

平臨國地大物博,可人口過於集中。

這些未開發的土地,才是最終的答案。

這也是宋大人講,明年來投奔的人越來越多。

甚至只是個開始而已。

不過以宋大人的性格,他說的肯定不是這個啊。

「感覺昌河州升為昌河府,只是時間問題。」

這地方,面積足夠了,差的是人口,戶數,耕地。

後面各項的發展,原本應該極為艱難,現在卻不好說了。

在紀楚手中,什麼都妙手回春!

紀楚聽他這樣講,直接問:「你聽到什麼風聲了。」

宋大人低聲道:「皇上夢到先皇了。」

啊???

這是是曲夏州州學學政講的。

那位之前在欽天監任職,因為曲夏州編纂的數科符號,自己跑到偏遠之地當學政,向來是一樁奇談。

劉寶愈劉學政人雖然在曲夏州,但欽天監還有他的老友,難免知道京城情況。

紀楚聽得欲言又止,開口問道:「皇上夢到先皇,誇他了。」

「沒錯,託夢說,皇上做得不錯。」宋大人壓低聲音,「還誇他比太子更適合做皇帝。」

紀楚臉上都要繃不住了。

這樣也行嗎。

也是,皇上算是得位不正,畢竟他當著皇帝,頗有些撿漏的成分。

不僅如此,當初登基大典很是簡單。

現在有「先皇託夢」,倒是件美談,算是「先皇認可」,天命所歸了。

「他敢這麼說,還不是因為你。」

開疆擴土啊,還跟草原和談了,曲夏州那邊的朝貢同樣是紀楚建立。

所以宋大人才會這樣講。

對比起來,紀楚如今的東北總督職位,還是太低了。

想來肯定還要升一升。

「只要等草原真正和平,岐州也有個模樣了,你更大的封賞,還在後頭。」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