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穿越當縣令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322頁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投奔而來的梁家莊佃戶們,在昌河州有了新的梁家莊,趁著春天正在小心耕作。

這可是他們自己的土地,必須小心伺候。

與此同時,各地衙門也派人過來領麥種,棉籽。

去年該吵得都吵過了,該爭的也都爭完了。

今年春日再見,大家都是和和氣氣。

希望今年可以大豐收,希望今年收穫滿滿。

即將離開昌河州的原化州紀楚家人,則對這種氛圍格外好奇。

原來楚哥兒在外面做事是這種模樣。

反而是也要離開的曲夏州眾人,則道:「紀大人當初在沾橋縣時,也是這麼做。」

讓原本一貧如洗的沾橋縣,變成今日的棉花之鄉。

所以他們對昌河州充滿信心。

說不定以後的昌河州,發展得比他們還要好?

紀楚帶著樂薇,以及新婚夫婦倆紀振白嬋嬋,一起送別親人。

親人們同樣相信紀楚,同樣信心這片土地。

不過他們回去的途中,還遇到不少主動投奔昌河州的百姓。

這些百姓跟梁家莊百姓一樣,都是在自己家鄉沒有土地,過來找活路。

他們甚至避開了嚴寒過來,趕在二月份到昌河州的話,正好趕上開荒種地。

越來越多的人走向昌河州。

他們一定能在這片土地上,找到自己的活路。

此時的紀楚,正在為大家的活路努力。

州城附近的荒地,已經被劃分為一個個村落。

投奔過來的村人,不必像犯人那般被打散,同鄉多聚在一起,可以互相幫襯。

所以只要過來的百姓,肯定有他們的棲身之所。

只要踏實幹活,肯定能掙到一份產業。

不過比他們先一步過來的梁家莊眾人,早就開始幹活了。

漫長的冬天過去了。

迎接他們的,是明媚的春光!

又一撥佃戶來到昌河州,這些人從年後初五就出發,走了近兩個月,終於到地方了。

「這就是,昌河州?」

「我們終於到地方了。」

這群人忍不住哭泣。

要說他們來的過程,也是極為艱辛。

他們家前年遭災,被縣裡的官紳低價收走土地,就成了佃戶。

眼看田地贖回無望,便要另想他法。

正好昌河州的消息傳來,這家人便收拾東西上路。

如果說他家尤為果斷,那跟著過來的另外幾家則十分茫然。

因為他們幾家,祖上兩代,再到他們這一代,都是做佃戶的。

每日就是在田地里吃住,三代人下來,別說落得銀錢了,當年一大家子親戚,就剩他們這幾個。

剛成為佃戶沒多久的百姓跟他們講,有自己的土地多麼多麼好。

他們根本不理解啊。

大家日子都不是這麼過的嗎。

可要走的人卻對他們道:「你們不想有自己的東西,那是你們的事,反正我們要走。」

「看看你們祖上三代,死的死沒的沒,永遠娶不上媳婦,這就沒有自己田地的下場。」

這話他們倒是聽明白了。

要不然跟著去看看?

這一跟就是幾千里。

等州衙門讓他們簽下荒地的田契時,這些佃戶終於反應過來。

他們好像要有地了。

即使只是荒地,那也是自己的東西。

他們不是明白有田地的重要,他們更不是傻。

這些人,只是太過麻木,不敢多想罷了。

昌河州的春風一吹,好像把人都吹活了。

他們這些在其他地方過不下去的人,終於要有新生活,要有新的開始。

紀楚則在盤算。

怎麼把本地官吏的月俸賺回來。

總不能真的拖欠工資吧。

第131章

漳興三年, 又是一年春耕。

今年的昌河州顯然比往年熱鬧。

流放的犯人加起來四五千。

以及從外地過來投奔的佃戶近萬人,陸陸續續都到了昌河州郊外安家。

兩者雖然都是外地來的。

可待遇卻完全不同。

前者,也就是原本會欺壓後者的人, 如今老老實實做最重最累的活。

而後者只要安心建設自己的新家園即可。

二三月份的天氣,已經沒有那樣冷了, 該開荒開荒, 該種地種地。

因為本地生存壓力不大,所以本地人對外來的佃戶並不排斥。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