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穿越當縣令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292頁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如今這棉花雖好,卻是調不開人手的。

「這有何難。」紀楚笑道,「年後自然有人過來種地。」

年後?

有人來種地?

不管晁同知,還是杜通判。

都知道昌河州有了棉花之後,常住在這裡的人口肯定越來越多。

但也不是一時半會能來的。

總要過個三五年,甚至七八年再說。

紀大人說的人是?

紀楚只笑,李師爺也笑。

還能有誰。

還是他們老鄉呢。

原化州的曹家等人,已經在押往昌河州的路上。

有這些被流放的罪臣之後,還愁官田沒人種嗎?

而且更不怕他們使壞。

如今眾人的情況,只有好好立功,好好表現的份。

不止這些人,還有不少罪犯家眷都會被送過來。

當初貪了那麼多民脂民膏,如今讓他們來建設邊關,也算物盡其用。

晁同知跟杜通判已經傻眼了。

這樣也行?

不對,這樣也能算到?

倘若棉花沒成。

紀大人又打算讓他們幹什麼?

紀楚看著雪花覆蓋的黑土地,直接道:「開荒。」

「這麼多荒地無人開耕,實在太可惜了。」

他需要很多人過來開荒。

而開荒這事那樣辛苦。

還是讓罪犯們過來鋤地最為合適。

晁同知忽然發覺。

即使滇州棉沒有種成。

也不會阻攔紀大人建設這裡的決心。

沒了棉花,還能搞養殖。

不種棉花,還能種大豆,種高粱,種麥子。

或許曲夏州的成功並不在於種什麼農作物,而在於辛勤勞作的百姓,以及敢想敢幹的紀大人?

想到這。

他們之前緊抱著棉花的想法,似乎有點可笑了。

棉花會讓這裡的人過得更好,卻決定不了此地百姓的命運。

果然,紀楚道:「此地可有良種培育的官吏。」

有是有,但沒怎麼努力過。

紀楚也不會再往前追溯,只道:「以後著重培育大豆,大豆是好東西,必須多種。」

至於麥子的良種。

他已經往曲夏州寫信,從那邊調取了。

也就是說,只要等到開春。

昌河州官田上種著棉花。

而百姓的田地里,則可以種上麥子良種。

甚至開荒的罪犯都已經在路上了。

聽到這一件件安排。

晁同知杜通判,乃至在場的鄧將軍早就萬分敬佩。

如此周全的計劃,必然不是一時半刻想出來的。

定然是來的之前,就已經有了萬全之策。

紀楚來這昌河州就是為了開荒,就是為了建設此地。

可笑他們之前,還萬般小心,唯恐提起紀大人的傷心事。

這麼看來,完全沒必要。

紀大人胸有成竹,根本不會被其他人的想法所擾。

眾人在廣寧衛堪稱簡陋的驛館內,越說越高興。

從本地的農作物,再到山林里的山珍野獸,以及海邊的鹽礦珍珠。

以前看著平平無奇的東西,似乎都有開發的可能性。

最後聊到廣寧衛。

這裡的城牆跟衛所,也該修繕了。

這麼一看,能做的事情有很多嘛。

那為什麼之前十分清閒,好像無事可做一般?

就因為窮,便什麼也不做嗎。

杜通判還好一些,他的職能畢竟是監察本地官員的,不負責本地民生之事。

晁同知卻有些不好意思。

作為同知,別的不講,但本地的軍籍扶濟,以及海防水利,再加上地方鹽糧,其實都是他的職責範圍。

以前覺得無事可做,這會看來,哪裡是無事可做,分明是自己不上心罷了。

杜通判意識到這一點後,下意識離晁同知遠了些。

這兩個原本緊緊抱團取暖的官員,似乎終於意識到他們本身應做什麼,不應做什麼。

吃著朝廷俸祿,穿著百姓織出來的官服。

平日只感慨本地清閒,實在太不應當了。

紀楚只當沒看到他們的表情。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