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遠隔千里,大家依舊沒有改變。
默契維護這件事,並且終於給做成了。
特別是棉花標準一出,終於讓所有人消停。
想要棉衣的穿棉衣。
想要白疊子的高價買白疊子,各有其好處。
最後一封信,讓紀楚意外又不意外。
來自廣寧衛鄧將軍。
也就是鄧成的父親,這也是他被稱為鄧三少爺的原因。
這位鄧將軍當年在廣寧衛力挽狂瀾,一直鎮守邊衛,吃盡嚴寒苦楚,方穩定當地。
之後他的大兒子也被調過去,並非是謀私,而是那邊太苦,很少有年輕人主動過去。
父子兩人一起堅守,如今的廣寧衛的才不會被外敵入侵。
從信里就能看出來,鄧將軍是個極穩重的大將,文辭也不同一般人,先是感激紀大人的幫忙,還表明他們知道這些棉衣得來不易等等。
更說明了這些東西對當地將士的重要性,以及往年冬日的苦寒。
一封長長的信件,感謝兩字並不算多,可滿滿都是誠意。
鄧將軍讓他知道,這些來之不易的棉衣棉褲可以救活多少人,拯救了多少士兵,又讓當地帶來多少變化。
這是讓紀楚得知他的辛苦沒有白費,所有人都知道,所有人記得,大家也因為你而改變。
寫到這,鄧將軍最後道:「東西北四千里,同守平臨國。」
廣寧衛在東北,曲夏州在西北。
同為邊衛,同守平臨國。
我們雖然相隔了四千五百里地,我們雖然從未謀面。
但我們都在守衛同一片土地,同一片百姓。
這是一封來自遙遠地方的信件,在那裡的人們,也在做同樣一件事,保護百姓,讓普通人可以安穩度日。
紀楚收起信件,平復心情。
他就知道,這些努力非常值得。
第76章
看完所有信件, 紀楚認真收好,讓李師爺帶回家中,很多信件都需要回復。
再吃口茶, 他就要去見廖知州了。
廖知州跟之前一樣,濃眉嚴肅, 看到紀楚過來, 稍稍放鬆道:「老鄧就是多愁善感,那信一看就很長。」
說起這個, 紀楚也笑:「鄧將軍太客氣了。」
「不是客氣,這是解決了他心腹大患。」廖知州說起廣寧衛, 又提到那邊的戰事,微微搖頭道,「不管怎麼說,算是有了棉衣。」
其實那事透著蹊蹺。
就因為皇上生病,所以不稟告戰況,一直到今年年中, 大家才知道這事。
好在因為這個, 太子殿下親自撥錢, 讓他們採買軍需。
紀楚這邊的棉衣也來得恰如其分,所以鄧將軍感謝是很正常的。
廖知州不再想這些, 他剛把今年的田稅處理完。
真接手曲夏州的事, 才知道這裡的稅收情況有多好。
明明是偏遠地方, 可稅收不比其他地方差。
田稅, 油菜籽的稅, 糖稅,再加上棉花稅。
這幾項完全可以養活整個曲夏州百姓。
故而本地苛捐雜稅的情況也比較少。
今年的各地田產收益,甚至在隴西右道, 乃至隴西一帶,都名列前茅。
也就是今年的棉花剛剛種上,還有大批縫紉機訂單沒有做出來,否則更為誇張。
廖知州明白,前任許大人跟紀楚,都不可或缺,故而看向紀楚的時候都有些慈愛了。
這麼好的年輕人,誰會不喜歡。
所以他對自己要說的事,頗有些不好意思。
廖知州輕咳,還是直接道:「敬安,你去過本地常備軍跟守備軍處嗎。」
在平臨國,守備軍就是各州府的駐軍,根據地方大小,差不多有兩千到五千人,經由本地長官,通判調配,時不時會換防。
常備軍便是各地邊衛長駐軍,諸如西北嶽將軍帶著的五萬人,東北鄧將軍帶著的九萬人。
紀楚跟後者有過不少接觸,但跟守備軍卻沒什麼往來。
至於兩地,他都沒去過啊。
「那你對各地的武器裝備,又有了解嗎。」廖知州說著,從手邊拿起一把長劍。
劍在如今,多是裝飾物,又或者說君子佩劍。
真正的戰場上,長劍並不適用,多用刀槍劍戟,更為合適。
但這把劍不同,為廖知州家傳之物,他這會拿過來,便是送給紀楚。
紀楚下意識後退半步。
幹什麼,這合適嗎?
客之美我者,然後呢?
又是喊我表字,又是送我家傳長劍,然後呢?
本站提供的小说版权属于作者,所有小说均由网友上传,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Copyright 2024楼书屋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