衙門捕頭成耿,書吏傅康,也前來迎接。
他們原本擔心紀大人要等年後再來呢,如今都臘月初一,眼看就要過年。
紀楚笑著道:「過年要去安丘縣, 我娘子, 侄兒都在那。」
「但馬上臘八, 聽說沾橋縣很重臘八節,所以過來跟大家一起過個節。」
衙門眾人連連點頭。
沒錯!
他們這裡, 臘月節也很重要的。
聽著傅書吏講起這裡的習俗, 還道:「已經提前做好準備了, 到時候就在救濟院那施粥, 讓院子的大家都喝上。」
救濟院?
馬典吏忙道:「大家最近喊習慣了, 就是前縣令留下來的精舍,因住了不少需要濟恤的百姓,所以大家叫了救濟院。」
原來是這樣, 紀楚倒是有些贊同:「不錯,這個名字好,要不然找人刻個匾額,到時候就掛上去。」
這一掛,那當年的精舍,就會徹底成為救濟之地。
其實各縣都應該有這樣的地方。
無父無母的,又或者子女俱不在的孤寡老人,又或者身有殘疾,無法餬口的百姓,就有地方安置了。
不說吃得多好,住的多好,至少不會餓死。
傅書吏立刻應下,他道:「那好,距離臘八還有七日,正好在那日掛上。」
說著,那邊馬典吏跟成捕頭,一個幫忙牽馬,一個幫忙提著東西。
那一大包東西,自然就是棉衣棉被了。
前日子,安丘縣的通拜村要修跟沾橋縣這邊的路,所以來打過招呼,那時候就提起棉花的事。
說是明年安丘縣各家都會多種三分地的棉花,估計沾橋縣也要種。
既然要種,肯定要讓大家知道棉的好處。
衙門眾人看了又看,同樣去風地里試試。
而且現在下著大雪,更能顯示出保暖。
至於說什麼只有底層人才穿,大家根本不在意啊。
這種傳言,只會傷害到自持身份的人。
紀楚見大家接受良好,更加放心。
但沾橋縣衙門知道了,下面百姓們也要知道才是。
想來想去,接下來的臘八施粥,是最好的選擇。
那救濟院大大小小老老少少,住了一兩百戶,各個村的人都有。
先把棉衣拿過去同他們解釋,等他們回村之後,自然會跟村里人講,如此再方便不過。
畢竟沾橋縣比安丘縣多了十幾個村鎮,如今大雪封路,不好再往下走。
事情定下後,紀楚冒雪拿來的棉衣棉被,先在衙門眾人手裡傳遞。
特別是馬典吏身上的棉衣,被無數人艷羨。
是真暖和啊。
反正他們家明年也要種棉花,等年底一家子都能穿上棉花衣服。
紀楚見大家接受良好,也就放心了。
雖說現在的非洲棉還有諸多問題,但東西肯定是沒錯的,前朝都能用來當貢品,確實是好東西,也能種成。
現在外面下著雪,沾橋縣也沒格外的事要做。
今年曆經風波,好在結果不錯。
各家各戶都安定下來,期待來年的新生活。
紀楚跟著衙門看了當地臘月習俗,確實很不一樣。
其實紀楚還奇怪,當地並不產米,為何會有吃粥的說法,細細問了才知道,本地的八寶粥並不拘哪八種食材。
甚至其中的米也可以用麥來代替。
相傳最早之前,是跟佛教一起傳來,番邦的和尚尼姑在這一日贈送粥飯,也稱為佛粥。
那些和尚尼姑遠道而來,他們當地是產米的,帶來這個風俗。
讀過當地縣誌的傅書吏還道:「和尚尼姑多愛華服,還會用他們的米,換沾橋縣的布匹。」
能遠道過來傳經的和尚,自然不是普通僧人,估計是他們當地的大地主,家資豐厚。
紀楚聽得有意思,再聽說是一兩百年前的時候,頗有些好奇。
正好風大雪大,衙門裡事情不多,便請傅書吏找來縣誌,他也看看。
別看這些都是邊關小縣,但隨意一個縣城,基本有幾百上千年歷史。
而且平臨國的人跟他那個時代華國一樣,都喜歡記錄歷史,那些隨手筆記或許是無名官吏留下,卻是後人寶貴的資料。
幾本縣誌的時間跨度有點大,大概能看出當年的情況。
翻看到傅書吏說的部分,當地的粥飯,果然如傅康說的一樣。
上面甚至還有對換走布匹的描述。
說那布料潔白如雪,十分受和尚喜愛,便用自己隨身帶來的佛器,大米來換。
更約定了,等他回去之後,再運些米過來。
當時的縣官還是很高興的。
雖然當地人不愛吃米,但偶爾挑挑口味,也挺好的。
這個縣官甚至在乾燥的西北適種了稻子,結果自然不用講。
本站提供的小说版权属于作者,所有小说均由网友上传,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Copyright 2024楼书屋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