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正道魁首是如何養成的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357頁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然而,古怪的是,這位君王的名姓被人完全抹去。而性情孤僻的金鳧帝在誕下神胎後卻突然口吐鮮血,慘然大笑,三日後倒斃而亡。金鳧帝的死令江氏首領悲痛不已,他揚言要將嬰孩水葬,卻被兩族族人聯手阻止。有人謹記金鳧帝的預言,有人忌憚神胎溺亡會給族群帶來禍患,也有人認為金鳧帝之死是因誕育神胎消耗過大,亦或是本身無法承載神胎強大的魂靈……眾說紛紜,相爭不下,但「神胎」最終還是被兩族共同養大,且自幼時起,人們便稱其為「王」。

無論對金鳧帝與江氏首領而言這孩子意味著什麼,但幼王的降生對中州而言,是亂世的終結,是盛世的開篇。

王繼承了江氏首領的神勇與金鳧帝呼風喚雨的偉力。傳說他天生宿慧,生而知之,指引族群在蒙昧的世道中開闢了一片嶄新的天地。他統一了中州混亂的部族,他如大日凌空普照塵世,他戴著與金鳧帝相似的黃金假面。當時的人們稱其為「不落的金日」,虔誠祈禱他光芒永在。

——「王啊,饑饉何解?」

——「增闢耕地,勸課農桑;地盡其力,倉備饑饉;工以治水,擇優傳糧;谷田歲易,外引新稷;民勞商本,官廉政勤;上下一心,萬難可避。」

中州流傳的神話傳聞中提到,人是屬天的生命,應當向天空飛去。這讓平民百姓即便命如蚍蜉,依舊憧憬著高天的神明。但「王」的誕生改變了一切,他教會了人們如何腳踏實地地生活,如何去馴化自己腳下的土地。

對於當時的人們而言,「王」,又與神何異?

——「王啊,貧病何解?」

——「財聚於上,國之不祥;善為國者,藏富於民;世無凍餓,便少貧病。」

這不該是祭歌,而應該是載史。

但故事已經翻過了大半,宋從心依舊不明白為何這一章的題字名為《長生》。篇章故事字裡行間透出的詭譎已經隱約有不詳之意,無論是「王」還是「民」,在這個故事中都是沒有面孔、沒有喜怒哀樂的某種意向,甚至故事從頭到尾,描述「王」的永遠只有那一張金色的面具。

直到故事中的人們喊出「王既是天神」的口號時,宋從心還沒有反應過來這句話中的深意。但當故事的末尾出現第二首祭歌時,宋從心才咂摸出幾分不對味來。

串聯故事的祭歌分為上下兩章,上章是人問君,下章則是君問神。

——「神啊,神州陸沉,君應何為?」

——「神啊,災劫將至,君應何為?」

話本的插頁中,戴著金色面具的王在神像前長跪不起,他雙手合十,傴僂腰背,以近乎懺悔的深沉祈禱。王的身影十分消瘦,單薄的衣物下甚至能隱約看見突起的脊椎骨。宋從心心想,一位教導百姓腳踏實地的君主,為何會反過來求祈神明的指引?還是說,這裡的「神」和「王」一樣,並非專指某人,而是一個隱喻?

「王」為何要祈神?這位君王和姬重瀾一樣窺見了什麼嗎?他們也知道神舟將要覆滅的未來,並且採取了某種行動?

——「你若有的,人亦當有;你所背負的,人亦當背負。」

「我欲超脫生死,證得無上大道;我欲擺脫劫濁,不入量劫之苦。」君王道,「我欲長生逍遙,安享自在無憂;我欲大同天下,紅塵再無疾苦。」

「萬民為身,我自為神。」

直到看到這一句時,宋從心才猛然驚醒,不知不覺間出了一身冷汗。她看著故事中的王坐化歸寂,臨死前留下遺言:「凡我子民,皆可得我血肉;生無罪愆,魂歸無垠淨土;百歲一輪,業果鑄吾魂身;大道若成,萬民同享長生。」

王坐化後,百姓虔心敬拜,他們共同舉刀,分薄了王身上的血肉,直到僅剩一具白骨。

人們在民間為王立碑造廟,等待著「萬民同享長生」之日的到來。<="<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