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大唐,我妻武則天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401章 後宮大封賞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恰好風向忽變,卷著兩人嘀咕的聲音,灌入李治的耳中。

李治迷迷糊糊睜開雙眼,下意識道:「伏勝,茶。」

然而等了半天,卻是另一名內侍端著茶過來了。

李治四顧一看,頓時瞧見王伏勝與小樓站在遠處說話,便喊道:「伏勝。」

王伏勝聽了後,趕忙走了過來,低聲道:「大家,是不是臣等說話,吵醒您了?」

李治喝了口茶,道:「也算不上,朕也睡足了。你們在那說什麼呢?」

王伏勝道:「回陛下,小樓剛剛去了趟中書省,聽到朝中官員們正在集議,爭論的很厲害。」

李治正要問爭論什麼,腦中一閃,便反應了過來,問:「是為了倭國賠償的那筆錢吧?」

王伏勝道:「正是呢。」

李治甩了甩胳膊,站起身,走到湖邊,問道:「他們都怎麼分的那筆錢?」

王伏勝小步跟上,說道:「回陛下,經過清點,目前入庫的款子,一共有五萬兩金子,十萬兩銀子,其他珍寶,加起來也有三十多萬兩,一共也就是九十多萬貫錢。」

李治抬手道:「等會,怎麼只有這麼一點?」

王伏勝道:「回陛下,這只是第一批入庫的,另外得到消息,還有四批貨物,都已經在來長安的路上了,全部加起來,有五百三十多萬貫。」

李治揮手道:「嗯,你繼續說吧。」

王伏勝道:「這五百三十萬貫錢中,戶部要了一百萬貫,說是去年賑災,江南、淮南各地的常平倉、義倉都空了,需要重新購糧補上,防止又出現災害。」

李治點點頭,既然是民生問題,那沒什麼好說的。

「還有呢?」

王伏勝道:「工部也要了一百萬兩,說是三門峽淤泥越積越多,光憑人工疏通,耗時耗力。閻相公準備在上游修建一個楗尾堰,用來控制水流,過濾沙石。此工程非常浩大,他原本想要兩百萬貫,結果遭到眾官員反對,只好降低為一百萬貫。」

唐朝時期,修築堤堰,主要是以「破竹為籠,圓徑三尺,以石實中,累而壅水」的方法,故而堤堰都叫楗尾堰。

水利工程這種基礎建設,利國利民,李治也找不到理由拒絕。

然而這樣一來,兩百萬貫就沒了。

王伏勝又道:「另外兵部、禮部、吏部、刑部、國子監、將作監、太僕寺等部門,也都要了一筆錢,基本上全部分光了。」

李治怔了怔,道:「全部分光了?」

王伏勝點頭道:「是的,估計明日就會有奏疏遞上來。」

李治沉默了一會,哼道:「他們就沒有給朕留一點?」

王伏勝低下頭,小聲道:「是的。」

李治哼道:「這幾年,朝廷打了不少仗,兵部要錢,朕可以理解。可禮部、刑部要錢做什麼?」

王伏勝小聲道:「陛下,禮部負責各種大典,祭祀,宮廷宴會,還要給皇子們和公主開府。這些年來,花費著實不小。」

李治道:「那刑部呢?」

王伏勝道:「這些年來,我大唐南征北戰,消滅諸多國家和部落,得到大量官奴,有數萬張嘴,都由刑部負責養著,故而……」

李治抬手道:「這些官奴都是青壯勞力,按理來說,應該給國家帶來增產才是,不應成為國家負擔。」

王伏勝道:「陛下說的是,可該如何安置呢?」

李治想了想,道:「給戶部傳一道旨意,將這些官奴分派到江南州縣,設立一個晉升制度,只要他們能繳納足一定賦稅,就免除官奴身份,列為良民。」

「如此,刑部的錢不就省下了?」

王伏勝趕忙道:「陛下英明,臣記下了。」

李治道:「再說說,國子監要錢做什麼?」

王伏勝道:「國子監希望在民間增設一些官學,能讓更多百姓讀書。不過很多官員反對此事,故而國子監只要到了五萬貫。」

官員們反對此事,顯然是擔心更多庶民們都能讀上書,參加科舉,就會威脅到他們的利益。

「刑部剛才省出多少錢來?」李治問。

王伏勝道:「三十萬貫。」

李治道:「再從國庫中拿出六十五萬貫,湊足一百萬貫,拿去給國子監,就說朕支持他們開設官學!」

王伏勝低聲道:「是。」

李治又將剩下的開支一一詢問,無用的當即節省,又省下二十多萬貫。

李治正琢磨著這些錢是直接歸入內庫,還是用到別的地方。王及善忽然從遠處走了過來,朝李治見禮。

「臣王及善拜見陛下!」

李治抬手道:「王卿不必多禮,有什麼事嗎?」

王及善咬了咬牙,道:「陛下,臣聽說兵部剛剛從國庫分撥了八十萬貫錢,其中有二十萬貫,用來撫恤前線將士。」

李治見他雙目赤紅,額頭青筋暴起,顯得非常憤怒,心中奇怪。

「是有這麼回事,朕也是剛剛聽到匯報。」

王及善道:「臣剛剛去過兵部,想向郝尚書要五萬貫錢,撫恤陣亡在前線的內領府將士。郝尚書卻說,內領衛將士,不屬前線將士。」

大唐有十二衛制度,由兵部管轄。

內領衛是李治單獨開設的一衛,直接受他管轄,從不受兵部調令。

王及善接著道:「臣非常不解,那些潛伏敵後的密探,他們雖不是直接拿刀槍殺敵,然而為國家做出的貢獻,並不弱於那些陣亡將士。」

「他們死後,連一絲榮耀都無法得到,還會被所有人遺忘,難道他們不是我大唐功臣?為何無法得到撫恤?」

李治見他越來越激動,趕忙安撫道:「他們當然是我大唐將士,朕絕不會忘了他們!」

「朕這就下旨,給內領府撥出二十萬貫錢,撫恤這些陣亡的將士。」

王及善吃了一驚,道:「陛下,二十萬貫太多了。」

李治擺手道:「這二十萬貫錢,除了給你撫恤陣亡將士,還要在禁苑立一座巨大的石碑,刻下所有內領衛陣亡將士的名字,不能讓他們被遺忘!」

王及善深吸一口氣,拱手跪地,肅然道:「臣替所有陣亡將士,多謝陛下恩典!」俯首叩地。

另一邊,立政殿的武媚娘,也正因為這筆錢的支出而頭疼。

準確來說,她是感到憤怒。

這幫官員太不像話,當初她拿內庫的錢賑災,這幫官員們不住上奏稱讚,說她是賢后。

如今國庫有錢了,他們就把自己這個賢后忘的一乾二淨!

她雖不能像李治一樣,一道旨意,就能從官員們嘴裡奪食,但她也有自己的辦法。

禮部的李敬玄,費了好大一番唇舌,才為禮部爭得一筆款項。

結果他剛回到禮部喝茶時,手下文吏來報,武皇后派人送來一份帳單。

李敬玄命人拿過來一看,頓時覺得頭大。

原來帳單上詳細的標註著,這幾年來,皇子、公主們開府時,內庫的支出帳單。

李敬玄哪還能不明白,武皇后這是找他要錢。

李敬玄可不敢得罪這位皇后殿下,只好咬了咬牙,向立政殿回了一份公函,答應從他分得的三十萬貫錢中,挪出十萬貫,送到內庫。

武媚娘收到他的回執後,這才滿意,不再追究此事。

李敬玄做事一向分得清輕重。

三日後,第一批運送到長安的款項中,剛好有十萬貫分撥到禮部,他二話不說,命人直接運送到內庫。

武媚娘得了這筆錢後,也當即開始分派這筆錢。

首先,她拿出三萬貫錢,分給後宮二十多座主宮。有嬪妃坐鎮的宮殿,則要多給幾倍。

另外,再拿出兩萬貫,分配給登錄在冊的宮廷命婦,按照品級賞賜。

比如常山公主得了兩千貫賞錢,江燕這個五品郡夫人,就只得了一百貫的賞賜。

最後,又拿出三萬貫,送去內侍監和殿中省,賞賜給宮中的內侍和宮人。

最高級的內侍王伏勝得了三百貫,張多海得了一百貫,何尚宮得了五十貫。

低級內侍和宮人們,也人人有份。

武媚娘又拿出兩千貫,送往武府,用來籌措幾日後武敏之加冠的大禮。

最後的一萬八千貫,暫時留在內庫,以後逢年過節的時候,再分派賞賜。

一場大封賞下來,後宮人人歡喜,呈現出一派祥和之氣。

(本章完)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