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愛神號沉沒事件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74頁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他接手第二個月,便讓人力資源部召開了一次會議,桌上擺著厚厚一疊調查報告——採購部經理虛報發票套現,研發部總監把項目外包給自己的殼公司……他沒留情面,直接裁掉七個高管。

要救這艘搖搖欲墜的船,光靠魄力不夠,還得學會怎麼掌舵。

為此,他報讀了附近一所大學的金融管理課程。那所學校不算頂尖,但實用派師資聞名,專為在職高管開設夜間班。

他每周三、五晚上七點準時出現在教室,穿著低調的毛衫和風衣,混在一群三十多歲的職場人中間。

他的筆記本總是記得最滿的,頁邊全是紅筆標註的問題:現金流模型、債務重組、期權定價……

一次小組作業,他跟幾個同學熬夜做PPT,主題是「危機中的企業重整」,他拿柯德的真實數據改了改,組員們直呼:「這案例也太硬核了吧?」

他只好笑笑說:「隨便寫的,別當真。」

課後,他常留下來纏著助教討論案例,手機備忘錄里塞滿了零散的知識點。

他不是天生的管理者,但他可以學。

這年冬天,柯德沒倒,還喘了口氣,而他手裡的筆記,已經累積了五六本。

公司內部漸漸察覺,這位新上任的「程總」並不是個擺設。

這位程總可以批文件到凌晨兩點,第二天照常開會,眼下的青黑遮都遮不住。一次股東會上,有人拿舊數據挑刺,他不假思索地說出準確的報表數據:「去年第四季度,虧損十二億,今年同期,盈利兩千萬——諸位要不要再翻翻帳?」對方訕訕閉嘴,屋裡的氣氛瞬間變了。

老股東們的態度也悄然轉變,不再將他視作「暫時的領導」,而是開始正視這個新掌權者——不因他是程絳的兒子,而是因為他讓柯德從危機中活了過來,並且有了起色。

外界的風向同樣在變化。供應商們最初對柯德的調整保持觀望,然而,當他們發現柯德的新運營策略更有利於保障供應市場權益時,態度立刻發生了轉變,變得格外熱絡起來。

程書懿逐漸適應了新生活的節奏,忙碌中找到了一點平衡。

他開始在各種場合遊走,社交不再是硬著頭皮應付,而是慢慢變得遊刃有餘。

漸漸地,他結識了一些同行業的熟面孔,甚至能稱得上「朋友」——那些在酒會上碰杯、在會議間隙閒聊的人,彼此交換名片,偶爾互通個行業消息。

最近,他跟柯德矽片供應商艾森卓能源的鄔君沅走得近了些。兩人年紀相仿,都是二十出頭,接手家族企業的時間也不長,在各自的領域摸索前行。

他們最初是在大學的自習室認識的。程書懿每周上完夜課,總會留下來複習,桌上攤開筆記本,旁邊放著喝了一半的咖啡。鄔君沅則是這裡的常客,正攻讀金融碩士,桌前堆滿了論文初稿和教材。

她第一次注意到程書懿,是因為他皺著眉翻閱一本《企業估值》,嘴裡嘀咕著:「折現率怎麼又算錯了?」

她忍不住湊過去,低聲提醒:「你這個公式少除了一項,我幫你看看?」

程書懿愣了一下,隨即把筆記本遞了過去。兩人簡單交流幾句,算對了數據,也就順勢熟絡了起來。

鄔君沅性格爽朗,做事細緻。

程書懿有次問她如何評估供應商的議價能力,她直接掏出手機,翻出艾森卓的採購報表,邊劃重點邊講:「你看這兒,原材料成本占大頭,但下游需求稍有波動,議價空間就被壓縮——你們柯德不也一樣?」他聽完若有所思,回去便讓採購部調整了策略。

她知道程書懿的「事跡」——從聯姻破裂到接手柯德的風雨飄搖,外界傳得沸沸揚揚。

她曾私下感嘆:「程書懿,你真的很厲害,那麼大的窟窿都扛下來了,換我早跑了。」

他只是淡淡一笑,答道:「沒得選,硬上而已。」

一來二去,兩人成了朋友,關係自然,不刻意。各自忙碌,偶爾在自習室碰見,就隨意聊上幾句。

在某些商業場合,他們也會搭伴同行,半個「搭子」的默契慢慢形成。

上個月的行業酒會,主辦方是個一個半導體巨頭。剛入場,鄔君沅低聲提醒:「左邊那個胖子是你們下遊客戶,最近在找新供應商,別搭理他。」程書懿微不可察地點了下頭,果然避開了對方的寒暄。

之後,一個投資人上前試探性地攀談,她順勢幫他打圓場,三兩句便把話題引向新能源趨勢,輕鬆化解了局面。

散場時,程書懿輕聲道:「今晚多謝。」

鄔君沅擺擺手,「小事。」

雖然艾森卓和柯德有業務往來,但她從不藉此壓價,報價單照談不誤。

一回談判結束後,她笑著調侃:「程總,你這刀砍得夠狠,回去我爸又得給我開大會了。」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