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山神擺攤養家餬口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140頁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另外,網店的訂單越來越多,青梅酒的酒坊,花菇的種植、採摘和晾曬,熊叔、熊嬸家的養蜂場,猴爺爺的竹編、藤編等,全都需要更多人手。

於是,開始大量招其他人類村子的村民們工作。

剛開始招到的人不多,年紀也偏大,基本都是留守在家的老人家,後來有在城裡務工卻一直關注家鄉消息的人按捺不住,率先回山,接著更多人從城市返回。

萬山村和七人村放不下那麼多人,乾脆將各個可以拆分出去的工序全都拆分出去。

而隨著越來越多的人返回十萬大山,長期居住,以及村里生意一日日的水漲船高,杜若若的神力再次上漲。

這一次,隨著神力的再度增強,十萬大山內圍和外圍的界限終於消失了。

外圍的靈氣變得和內圍一樣充足,有些從前只能在萬山村周圍和內圍更深處生長、棲息的動植物,漸漸出現在外圍。

那些因為原材料問題困在萬山村的部分工序,可以更加放心的拆分出來了。

例如花菇到處可以種,每個有意願種花菇的村子都從夢叔這裡領到了菌種,帶回各自村子附近種植、採摘、晾曬和打包。

這麼多的產量,光靠伊膳的酒店消耗不完,杜若若和他商量過後改了雙方先前簽訂的合同,以後優先供應伊膳那邊花菇,剩下的會上架到萬山網店。

恰好伊膳用萬山村產出的花菇做出新菜品,參加某個廚師大賽,得了金獎,同行們知道他用的花菇產自萬山村,紛紛前來購買。

其他會做菜的、不會做菜但是家裡有人做菜的顧客,看到新上架的花菇銷量這麼好,又有店裡其他高品質土特產打底,很快,花菇成了萬山網店又一暢銷土特產。

參大夫除了接手新竣工的萬山療養基地,還著手研究如何開一個藥材種植基地,這是杜若若要求的。

十萬大山靈氣豐富,生長的藥材藥性絕對好,野生藥材數量有限,長期大量採摘不合適,不如像參大夫之前做的那樣,半野生或者純種植藥材,藥性不會相差太多,但是可以長期大量的穩定供貨,賣出去又是一大筆收入。

陸嬸也開始正式加入杜若若的茶葉事業,照顧茶樹和大量採茶、制茶、炒茶都需要人工,豹子梁的村民們都喜歡自家炒茶葉泡著喝,有經驗,被杜若若打包全都招了,制茶的小工坊也直接放在了陸嬸家裡。

拆分出去的工序多了,很多村裡有負責不同工作的小工坊,需要運輸的次數和運出的貨物數量同樣大大增加。

短短一個月的時間裡,增加了兩輛小貨車,運貨小哥從單打獨鬥的運貨小哥升級成了三人運輸小隊的隊長。

時間太短,那些工坊才剛剛開始準備工作,可以預見,之後的運輸量會更大,山里、山外都需要。

車多、人多,路也不夠用了。

所以,修路這件計劃許久的事情,必須立刻正式提上日程。

短短一個月內耗費大量資金飛速拓展生產規模,杜若若的心和錢包一樣,仿佛被擠出最後一滴血,掏空了。

如果不是蛛嬸搞回來一部分收入填補,她之前存的修路資金,差點都要倒貼一些進這一個月的發展中。

這些差點讓她錢包一夜回到解放前的發展並不是沒有意義,就像杜若若曾經設想過的那樣,萬山村的生意擴大後,不想離開家人外出務工的人之後可以在家門口掙錢,不用再讓家裡的老人孩子們當空巢老人、留守兒童。

當地政府不是不想給山里修路,發展本地經濟,脫貧致富,讓大家過上好日子,不必背井離鄉,只是苦於種種原因,實在沒辦法罷了。

修路——

第一,地勢複雜多變,修路難,耗費資金巨大;第二,十萬大山內外圍之間有無形屏障,其他人想進內圍,必須有萬山村村民帶路,否則百分百迷路,山民們內心敬畏,覺得那裡是山神的地方,不敢輕易踏入,修路的人手都不好招。

發展經濟,脫貧致富——

其他村子的扶貧政策,之前修了一段水泥路的好辦,官方出本錢和技術,教大家養殖家禽家畜,為民眾們創收;沒有修到水泥路的那些村子,也可以養一些方便背出來賣,沒那麼重的家禽,蚊子腿再少也是肉;偏偏萬山村這個奇怪的地方,竟然什麼家禽家畜都養不活。

負責扶貧的幹部們愁得頭髮都薄了一層,將網店這個項目嘗試性地交給杜若若這個年輕的新村長。

萬萬沒想到,萬山村真的就此發展出了名堂。

而且,似乎真的「如有神助」,那層一直以來橫在內外圍之間的無形屏障,居然不知道什麼時候悄無聲息地消失了。

萬山村的崛起帶領整個十萬大山都活泛了起來,其他人再去內圍,沒有萬山村村民帶路也不會迷路。<="<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