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穿越當縣令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373頁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皇上也下令,免除十二州府今年明年的田稅,後年糧稅也減半,好讓百姓休養生息。

連逃荒到昌河州的百姓,都免了一年的稅收。

奏章送到京城,善政再送出來。

就是戶部尚書不笑了。

被誇的時候確實很好。

可這一個個地方都在免稅,日子還過不過了?

國庫本就空虛,現在怎麼辦啊。

中原十二州府不交稅,那昌河州逃荒百姓不交,岐州這幾年更不交了。

國庫缺的稅款,從哪裡補回來?

皇上反而寬慰他:「紀楚不是說了嗎,去外面掙錢啊。」

這些年,跟國外交易的稅收逐漸增加,尤其是海上大船,每年掙來的稅款逐漸增加。

反正銀子這種東西,確實很重要,可要是放在庫房那就是死物。

不如安撫好百姓,換一個太平盛世。

皇上自覺他沒那麼高尚的品格,但事情都已經做了,那就做得盡善盡美。

有紀楚這樣的官員是他的幸運,不能不識好歹啊!

皇上的品格或許不夠高,但他懂得審時度勢,更有幾分聰明,明白什麼時候做什麼事。

既然能有一個好名聲,為什麼不要啊。

他想要啊。

他還想讓後世誇他呢。

畢竟,他是以愛民立世,以愛民作為穩固朝局的根本。

他不能自毀城牆。

等皇上的善政傳到災區,已經昌河州的逃荒百姓耳朵里,帶來的,自然是山呼海嘯般的讚頌聲。

張太監帶來的手下們,筆尖動得飛快,把各地百姓的誇張,以及官員們的讚揚,還有戲班子新編的戲曲,全都如實記錄。

皇上看到這些,肯定很高興!

紀楚肯定沒有阻攔,只要聽夸即可。

不過也不能過分,要讓皇上知道,這樣的誇讚跟經驗,以及即將名垂青史的可能,都是因為他愛民如子。

這才是他被誇贊的根本。

正說著,還有百姓主動過來,說是知道張太監他們是皇上派來的使者,特意前來感謝。

張太監他們傻眼。

他們也被記住了?

張太監下意識看向紀大人,剛想說什麼,就見百姓們熱切的眼神。

他們確實一無所有,但是他們知恩圖報,他們知道什麼是天地良心。

算了。

不管是不是紀大人安排的。

大家確實受用就對了。

忙前忙後幾個月,誰不想被誇幾句呢。

他們這些當太監的,做到如今的位置,其實很受人尊重。

但這種尊重,都是對他們身份地位的重視,像這般把他們當個人,當個好人的,則極為罕見。

人活到一定程度,要的不就是這個嗎。

大雨持續到六月初八上午,天氣放晴,萬里無雲。

各地的災後重建也正式開始。

離開的人極多,留下的人也要再次統計,借著這件事,順便重新清查土地,以及把這期間犯事的全都抓起來。

這自然以安家,季家,以及范家為首。

皇上讓張太監送來的建業侯印章起了作用。

再加上許多罪行證據確鑿,杜知州老友跟范家勾結的罪證也呈到京城。

天災之後的收尾也尤為重要。

紀楚,薛明成,張太監,以及十二個知州知府,全都為此事忙碌。

這場旱情之嚴重,幾十年未有。

可因為各地跟朝廷處置得當,除了最開始有騷亂之外,整體看起來,竟然沒出什麼大錯。

這就算在歷史上也是罕見的。

更讓人驚奇的是,因為逃荒的人離開,本地土地壓力也緩解不少。

甚至順便解決了工業作坊園胡亂開設的問題。

一直到七月份,旱情真正得以緩解,當地百姓開始種些蔬菜,豆子,再靠著還在開設的粥棚,肯定能過了災年。

而紀楚跟薛明成也要收拾收拾,回京城了。

順便押解擾亂賑災的犯人,一併送回京城。

等待他們的,多半是滅頂之災。

災區百姓可不管那麼多,他們眼含熱淚,看著賑災隊伍離開。

紀大人他們為災區做了多少,他們更是清楚。

若不是兩位大人以及他們手下周旋,十二州府根本不可能平安度過災年,更不可能平安無事。

可他們兩個並不邀功,只把各項誇讚也平分出去,顯得格外低調。

但誰心裡不是明鏡一般,這場大災當中,最重要的就是他們。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