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楚出乎大家意料地去了昌河州。
而薛明成離開吏部外放,也是其他人沒想到的。
薛明成去的第一個地方便是敘州。
在這裡, 還幫紀楚「搜羅」不少養殖人才,那屠家,以及如今養兔子的張靈靈就是敘州出來的。
連當地橫行霸道的屠家都被收拾,其他欺行霸市的人,自然也不例外。
還有當地不少豪強鄉紳,都在薛明成打擊範圍內。
對薛明成來講, 這些並未放在心上, 反而是後面腐敗的官員, 讓已經離開敘州,去往宣新府的他頭疼不已, 甚至有些意志消沉。
可對敘州百姓來講, 薛明成就是青天大老爺。
幫他們整治惡霸, 還市場一個公道, 還幫那麼多養殖戶出頭, 弄走了屠家,好讓各類養殖戶有個喘息的機會。
幫他們修當地的水利,歸還他們的土地, 一些不合理的借貸統統都幫忙解決。
要說一切都盡善盡美了,自然不是。
就算是薛明成還沒走的時候,依舊有官吏欺壓的存在。
可總體來說,比之前好太大了。
多數人有了自己的土地,這就是進步,至少對百姓們來說是這樣。
此次中原大旱,敘州雖未被波及,可這事鬧得人心惶惶,還有人不停地說糧食要漲價。
這種情況下,還有一個消息傳來。
那就是薛大人跟傳聞中的紀楚紀大人領了賑災的差事。
他們兩人的名聲自不用講。
但凡想過好日子的百姓,對他們兩個都有所耳聞。
可敘州人還是更了解薛大人一些,也更心疼他。
再聽說,中原大旱需要的賑災糧極多,可朝廷只撥了三分之一的賑災款。
兩位大人日夜兼程,在災區巡查,總要精打細算,讓更多災民得以救助。
但這個缺口,任誰聽了都明白,這不是精打細算能完成的。
所以對兩人的質疑聲也此起彼伏,
但意外的是,這些質疑只存在各個家族當中。
百姓對此並未多講。
「沒有充足的賑災款,也能怪他們嗎?」
「一聽便是吃力不討好的差事,人家願意幫忙,已經很好了。」
「是啊,他們所在的宣新府,昌河州都沒遭災,兩位大人就是來幫忙的。」
普通百姓這樣講,反而把士族子弟的聲音壓了下去。
畢竟論人數,還是普通人占上風。
討論聲中,敘州百姓竟然有了自發捐糧的念頭。
尤其深受薛大人恩情的養殖行當。
弄走一個屠家,讓各家都活了過來。
不僅如此,還有田地被歸還的農戶,更是主動請命。
趁著三四月份農閒,他們趕緊把糧食送到災區,趕回來之後,還不耽誤夏收秋收。
商議過後,響應聲此起彼伏。
敘州百姓記得薛大人做過什麼,更知道大人的難處。
他們正苦於無法報恩,現在給了他們機會,大家不可能放過的。
知恩圖報,這是最樸實的道理。
普通百姓或許沒念過多少書,不認識多少字,不知道什麼利弊得失。
但這四個字,幾乎刻在多數人的骨子裡。
薛明成看著敘州百姓的信件,再看著他們送來的糧食數量,整個人有種說不清的感覺。
他自以為沒幫到他們,以為那些周而復始的事情,都是無用功。
其實並非如此。
一切都是有用。
走過的腳步必然會有痕跡,這是必然。
前段時間還在惆悵的薛明成,被這封信上的內容一點點燃起希望。
有用就行,知道不是白做工即可。
不僅薛明成被敘州百姓鼓舞,疲憊不堪的欽差隊伍同樣被感染。
此次來賑災,不止紀楚薛明成辛苦,手底下的人,哪個睡過好覺。
可這會看到敘州來的信件,難免覺得寬慰。
難怎麼了。
難也要繼續做下去。
因為他們做的,是極為正確的事。
眾人還在高興時,李師爺跟薛明成則看向原化州的來信。
只顧著感動,把紀楚手裡的信給忘了。
是不是原化州出事?
說起來,紀楚家鄉受災也很嚴重,再出什麼事,也不覺得奇怪。
紀楚見他倆的眼神,把信件直接遞過去。
李師爺先一步去看,隨後也帶了詫異。
這事竟然跟曲夏州有關。
「曲夏州籌了一百萬兩的糧食,直接送到原化州了?!」
多少?!
你說多少?!
曲夏州不僅是百姓捐,還有當地士族們捐,當地數科,以及工業作坊園,再有棉花之鄉沾橋縣等等。<="<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本站提供的小说版权属于作者,所有小说均由网友上传,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Copyright 2024楼书屋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