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綁定內娛嫂子系統後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235頁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雖然國家決定改革開放了,但社會上的觀念並沒有那麼快扭轉過來,各地關於「個體戶」的政策亦是搖擺不定。

擺攤是需要進貨成本的,先不說能否將東西賣出去,上頭還沒有關於能否擺攤的明確說法呢。萬一被公家抓了,貨物被沒收就是血本無歸,甚至還要坐牢怎麼辦?

黎想和他講道理,講政策,閻學軍還是猶豫。他擔心哪天又變回去了,還是端公家飯碗更穩妥。

講到這裡,唐編還給演員們詳細地講了什麼是「投機倒把罪」。這個詞帶有濃重的計劃經濟色彩,要到1997年才會徹底取消。所以,生活在那個年代的人對個體買賣抱有疑慮,是很正常的事情。

閻學軍性格保守,黎想的膽子卻很大。她受夠了貧窮拮据的生活,堅持說要試試,還說如果閻學軍擔心她會坐牢,影響到他考大學,那他們可以先離婚,等以後確定沒事再復婚。

這句話成了他們兩人矛盾大爆發的導火索,也讓他們兩個真離婚時也帶著賭氣成分。不過,後面只有閻學軍一個人後悔,黎想開啟了人生新篇章。

以上是基於原著的內容,還原度特別高。在改編時,唐編猶豫過要不要改掉一些細節,讓黎想決定去擺攤的心路歷程顯得更「被生活所迫」?

凌穗歲否決了她的想法,並告訴她這段按照原著來。

她理解唐編的意思,畢竟黎想決定去擺攤的主觀能動性太強,就會顯得她「拜金」,也肯定會有部分觀眾把婚姻破裂的鍋丟給她,夫妻之間為什麼要鬧這麼僵呢?閻學軍已經在努力考大學了,她就不能再等等嗎?

沒辦法,女性角色在影視作品中就是更容易被審判,凌穗歲卻不怕這個。

她就是要塑造這樣的黎想——追求更好的生活是人的本能,她有什麼錯?難道她就非要過窮日子嗎?從小疼愛她的哥哥在娶了嫂子後也會變,誰能保證丈夫考上大學後,對她的感情始終如一?

和他們一同下鄉的男知青,為了回城可以拋妻棄子。現成的案例擺在眼前,黎想沒辦法不多想。

李元慶邊聽邊記:「閻學軍應該察覺到了黎想的這種心思,所以兩人之間的矛盾更大了。他觀念比較舊,覺得結婚以後彼此就是對方最重要的人,但黎想先是提假離婚,又是對他設防,他感覺自己被看輕了。」

「這是你的視角。」凌穗歲點頭說,「但在黎想看來,閻學軍每天只需要看書學習,她卻要做閻家所有的家務,照顧家裡的侄子侄女,討好公婆、哥嫂和小姑,不然他們就沒有住的地方了。」

「儘管這樣,他們也只能睡在很擠的地鋪上,飯桌上多吃一口都會被翻白眼。兩人都沒有工作,唯一的收入來源就是糊火柴盒,黎想又要賺錢又要伺候全家,完全累到崩潰,閻學軍還只會給她畫餅,一點心疼她的實際行動都沒有。」

雖然她說的是角色,產生代入感的李元慶還是不禁感到臉紅。

他解釋道:「閻學軍這方面確實太渣了,但他是覺得多複習更要緊,考上大學之後才能讓夫妻倆脫離現狀……」

在凌穗歲的微笑注視下,李元慶咳了咳:

「當然,他的行為還是很利己的,相當於是搶先做了選擇。」

如果現實條件只能讓一個人專心備考,那這個人為什麼不能是黎想呢?人的本性會趨利避害,閻學軍就算沒想過,潛意識裡也知道,考上大學的人才是掌握主動權的一方。

閻學軍確實在心裡發誓,以後一定要讓黎想過上好日子,但黎想又沒開上帝視角,她怎麼知道「好日子」什麼時候才會來?

不過,凌穗歲也贊同李元慶剛才說的,閻學軍確實有千萬個缺點,卻從沒想過當負心漢。在離婚後,他把所有積蓄都給了黎想,真的考上大學後也從補貼里省出一部分寄給她,只是黎想沒要。

不管是原著還是劇本,對他的角色塑造都難以用一個標籤概括。李元慶表示,黎想和閻學軍分開不是誰的錯,就是性格不合造成的婚姻悲劇。

凌穗歲其實不這樣想——適配閻學軍的妻子需要什麼性格呢,溫柔體貼、善解人意、任勞任怨,願意為丈夫無條件付出的「賢妻」嗎?

他們兩個最終會分開,根本原因是經濟矛盾。要是他們有房子,不用在閻家「寄人籬下」,黎想也有一份收入穩定的工作,就不會有上述問題。

同理,凌穗歲認為,無論是閻家人或黎家人對他們的刻薄,根本原因也是沒錢。那個年代大家太窮了,多一個人的口糧都成了奢侈。否則血脈親人,何至於此。

劇本的改編也沿襲著這個思路,沒有角色是天生的「極品」或「反派」,必須要和主角作對。親人錙銖必較、寸步不讓的背後,是貧窮盤旋在兩個家庭上空,難以揮散的陰影。

凌穗歲和李元慶討論前期劇情時,宋靈珊偶爾會插兩句,黃睿則是保持沉默,畢竟還沒到陳海出場。

不過凌穗歲注意到,他雖然沒開口說話,記筆記的動作卻沒停下過,而且是邊記邊點頭,好像對他們的發言特別滿意的樣子。<="<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