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事,大夏宗室未授良種於民,乃左丞相不忍百姓忍飢而盜,今其屍已懸牆上。]
慈秘,芒種之承色。與「半見」以及「東方既白」一樣,痴絕城內的情報人員皆以顏色為名。
先前明月樓主曾說過,為了調查這樁情報,明月樓死了人。
「十年前,仙門贈予人間皇朝良種,宣白鳳因良種容易劣化之故,為阻止朝堂以此為藉口加重百姓稅收而選擇了小範圍播種,只作為戰備物資,因此良種並未在咸臨國內普及。而大夏則選擇將其束之高閣,僅由貴族取用,百姓不得播種。」梵緣淺取出另一張情報,和宋從心找到的情報拼湊在一起,「而次年很不幸,恰好遭遇了饑荒。夏國丞相不忍民間遭遇饑饉,故而盜取了良種,散播給百姓,因此獲罪斬首。」
「次年……恰好是北荒山九嬰災變事件。」宋從心思忖,「夏國斬殺了左丞相,明月樓慈秘潛入皇宮而不得返,明月樓發現夏國皇室早已死絕,不知何人把控朝堂……於是同年,夏國掀起戰亂,咸臨皇儲宣白鳳積極備戰,奔赴沙場,然後——」
宋從心的手指落在了其中一張情報上:「戰役爆發的第三年,宣白鳳失蹤,咸臨國門被破。夏國兵馬殺入咸臨腹地,險些將咸臨滅國。」
「危急關頭,三十年前就任國師之位的咸臨國師力挽狂瀾,從此,咸臨朝堂唯國師馬首是瞻。」
「而皇儲宣白鳳,與國師不和。至少,政治理念不和。宣白鳳曾多次彈劾國師。」
「不對。」宋從心搖了搖頭,她手指點了點自己最先找到那張「民間起義」的情報,「這裡,不對。」
夏國兵分三路,西北與東北方向皆有民間起義,拒敵於城門之外,為何正北的國門卻空處大開?
宋從心雙手支在桌案上,垂著頭,一縷鬢髮散在她微白的唇上。
「……少了一個人。」
第111章
宋從心首先確定的,是桐冠城出事的時間與契機。
「東北與西北皆有反抗的勢力,正北國門的方向不可能毫無防備。」宋從心取出紙條寫下這一點,以軟釘釘在木板上,「而在這之後,宣白鳳公主便再無消息。宣白鳳公主若是活著,她便不可能讓大夏軍隊毫無阻攔地殺入咸臨腹地。即便兩方國力懸殊,大夏勝也只會是慘勝,絕不可能毫無代價地在如此短暫的時間內打入帝都。所以,在這場戰役之前,宣白鳳便已經出事了。」
「宣白鳳失蹤於天載子午十五年。」
也就是說,桐冠城很可能在七年前就已經出事了,只是不知道這個消失的過程是瞬間發生的,還是循序漸進的?
「是這樣,在這之前,可能與此次戰役形成牽連因果的大事有兩件。」梵緣淺和宋從心比肩而立,也從桌案上取出兩張紙箋,「一是大夏國左丞相盜取仙門良種贈予百姓後被處死,二是北荒山九嬰災變事件。」
「明月樓得到的情報是夏國皇室死絕,有人在暗中把控著朝堂,掀起戰亂。」宋從心閉了閉眼,在木板上刻出了三條連接線,將咸臨與大夏之間持續了三年的戰役與這兩件事連接了起來,「左丞相之死與九嬰災變事件皆與明月樓暗探慈秘調查的夏國幕後之人有關。而九嬰事件雖是主要針對仙家弟子,但咸臨國也在打擊的範圍之內。當年九嬰事件之後,桐冠城內單是被查出來的山主之血便有上百來處。」
「拂雪是認為,如今控制大夏朝堂的人與當年引發九嬰之災的是同一批人?」梵緣淺問道。
「是與不是其實已經不重要了。九嬰事件發生後,咸臨必然會懷疑夏國,以兩國積壓下來的仇恨與糾紛來看,戰爭是必然的結果。」宋從心取出從散落在桌案上的捲軸中抽出其中一卷,「天載子午四年,咸臨謝家嫡長以使節的身份出使大夏,謝家嫡長主動請纓,本是為了平復兩國讎恨,好令連年戰亂的平民百姓得以休養生息。但夏國國君卻在接見使節後,將其截舌剜心,斬首懸旗。自此,咸臨與夏國結下死仇。」
在一側安靜旁聽的楚夭倒抽了一口冷氣,梵緣淺也雙手合十,默念了一聲佛語。
「挑起兩國戰爭是幕後之人的目的之一。」宋從心道,「第二個目的,則宣白鳳若死,咸臨朝堂便與大夏一樣,淪落外人之手。」
「咦?」一直沒有插話的楚夭忽而有些猶疑不定,伸著兩根手指道,「你這麼說的話,現在咸臨的境況的確和大夏當時的混亂有些相像。但是宣白鳳公主失蹤後,咸臨宣懷王依舊把控著朝堂。照你這個說法的話,究竟國師是那個內鬼,還是宣懷王已經被人取而代之了?」
「問題就在這裡,君王老去,皇儲百罪加身,下落不明。若是換一個國家,會如何呢?」宋從心問道。<="<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本站提供的小说版权属于作者,所有小说均由网友上传,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Copyright 2024楼书屋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