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人間皇朝而言,仙門給的良種無疑是摻了毒藥的美味佳肴。
但是從仙門這一方來看,他們不願交出培育良種的技藝也是有原因的。應如是在談判中反覆強調「開民智」,足以發現這件事對仙門來說意義重大。換而言之,仙門其實很清楚,人間皇朝有階級之分,吃肉喝湯的永遠都是上層階級。但仙門看重的是「人族」這個廣泛而籠統的群體,絕不僅僅只是貴族。或許在凡塵的貴族眼中,平民百姓與牛馬無異,但在仙門看來,他們卻是一個整體。
也正是因此,仙門在等待一個「天時」,等待民眾開智開悟的「天時」。
這一點本是白紙黑字地寫在《天景百條》之上的,凡塵皇朝本不可以阻止仙家授道、子民開智。但凡間皇朝的貴族階級卻知道「愚民」政策是鞏固自身政權的最好方法,所以不知他們用了什麼手段鑽了《天景百條》的空子,致使平民百姓至今都沒能達到仙門「開智」的標準。
正如鶴吟所說,平民百姓沒有開智,這種情況下仙門傳授的育種技藝可想而知是不會流入民間的,它們將被束之高閣,高高捧起,被貴族奉為僅有士人才能學習的「仙術」。在各地沒有戰爭的情況之下,貴族為了擴大自己的產業,便會抬高糧價,逼死貧民,從而侵占無主的良田。
所以才說:「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
仙門的育種技藝最終只會變成貴族捅向平民百姓的一把刀。
至於仙門插手平民百姓的開智進程?這條路其實也很坎坷艱難。首先第一個問題是人口的差距懸殊,仙家弟子總不能傾巢而出全部去民間當教書先生;第二便是九州國家眾多,每個國家的文字都不一樣,教育在沒有皇權的支持下很難推廣;第三則是一種更深層次的矛盾,仙門崇尚「清靜無為」的思想,實際上並不完全被凡間界的讀書人認可。這種情況下仙門去教書育人,只會害了那些向學的學生。
畢竟根據《天景百條》的制約,正道修士是不可以用仙術殘害凡人的。哪怕凡人有罪,也不行。
仙術只能用來斬殺妖魔,而不能傷人。
宋從心心裡幽幽地嘆氣,其實關於這一點,解決辦法並不是沒有的。在布施良種且良種尚未劣化的幾年間儘可能地推廣讀書教育,讓百姓們在一個富足的生存環境下開智開悟,學習技藝。這樣一來,思想與技力同時發展,皇朝便能平緩且自如地過度到下一個時代。
但,誰有那麼大的魄力,敢去嘗試這種堪稱孤注一擲的事情呢?貴族階級又怎會允許那些低他們一等的「賤民」與他們平起平坐呢?
——行路難,難於上青天啊。
顯然,這場辯論爭執到最後也沒有一個讓雙方滿意的結果。仙門最終能答應的只有給咸臨國一個交代,並承諾若是幕後之人乃凡塵中人,那關於這些人的處置將會移交咸臨國。同時,九嬰身死導致的魔氣侵染,無極道門會派遣弟子前來淨化這片被污染的領土。與之相對的,宣白鳳公主也做出了一定的讓步,她同意無極道門在咸臨國邊境三城布道,因為這些子民通過這些年軍中推行的識字教育,已經達到初步「開智」的標準了。
宋從心聽出來了,恐怕邊境三城推行的識字教育,便是宣白鳳公主此次談判的籌碼。
上宗大抵是不會放過這次「試行」的機會的。宣白鳳公主算是頂著得罪天下人以及違抗中州最大國的壓力,給仙門開了方便之門。
僅從這點來看,便可以察覺到宣白鳳對麾下城池掌控力的自信,以及她同樣不願咸臨被他國掣肘的野心。
為什麼仙門如此執著於「開智」呢?僅僅只是因為想要傳播道統嗎?宋從心有些想不明白。
在經歷了漫長且熬人的思想碰撞與言語廝殺之後,宣白鳳與應如是也冷靜了下來,他們抿著鶴吟奉上的茶水,開始談點其他的話題了:「聽說此次九嬰之災,有一位姓宋的仙長居功甚偉。是她最先發現了九嬰的陰謀,整合了所有弟子共同反擊,才令桐冠城沒有毀於一旦?」
應如是跟宣白鳳扯皮了半天,滿心火氣未散,他陰陽怪氣地譏諷道:「不僅居功甚偉,還傷勢甚重呢。」
宣白鳳只當沒聽見他的嘲諷,只是轉向鶴吟,鄭重道:「不知我可否拜訪一下這位宋仙長?我想表達一下自己的感謝和歉意。有什麼我能做的,還請儘管開口。」
宣白鳳說這話倒是真心的。為國為民而不得已的利益糾紛是一回事,對於那位危急關頭力挽狂瀾、方才沒讓事態發展到最糟糕境況的「宋道友」,她心中自然也是感激的。只是她的感激在應如是看來也不過是紅塵政客作秀的一種手段,他正想反唇相譏,卻被鶴吟攔住了。<="<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本站提供的小说版权属于作者,所有小说均由网友上传,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Copyright 2024楼书屋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