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家從前的條件不如陳家,余序洲小時候是被寄養在白水湖的表姨那,白天上學,下課後就得去地里幹活,割草放牛什麼都幹過。初中畢業才回到鎮上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工作分配在高堂中學,騎車過去一趟得一個多小時。
每周一到五,他就住學校,幾個男教職工擠一個宿舍,上下鋪條件簡陋,周五上午下了課就回鎮上。
和余序洲的初次見面是在紅星電影院,晚飯後陳敬濤送陳慧柔去影院門口,彼時余序洲已經到了。
守時,在往後很多年都是余序洲的優點之一。
余序洲個子高,眼睛不大,笑起來眯成一條縫,第一次見,陳慧柔覺得他就是個老實人,不圓滑也不魯莽,有點幽默但不多,給人一種很踏實的感覺。
回去後徐曉敏問她,是不是適合一起過日子的人。
陳慧柔猶豫了一下:「算是吧。」
徐曉敏:「那就行了。」
沒過多久,兩人正式交往。
余序洲記著陳慧柔的喜好,知道她愛看書,彼時汪國真出版了第一部詩集《年輕的潮》,市面上很難買到,他就從學校老師那借過來抄給陳慧柔。
余序洲的字清秀好看,陳慧柔每一張稿紙都珍藏著。
偶然聽黃沐卿說高堂小吃鹹水粿很出名,陳慧柔沒吃過,隨口提了一下,余序洲下了課就趕去攤子上買,騎車直接送到西廂房給她。
高堂鎮的特色就是菜脯,幾乎每家每戶都有醃製菜脯的習慣,每年一到立冬,各家就開始囤蘿蔔。白天院子裡,房前房後全都是切好的白蘿蔔,有些甚至都曬到了房頂上。
鹹水粿是由菜脯延伸出來的一道小吃,是傳統水粿上加了一層切碎炒過的菜脯粒。陳慧柔嘗了嘗,確實不錯。
談戀愛後,余序洲住家的次數變多了,往常一個多小時的車程他硬是壓到四十五分鐘,回家扒拉兩口飯就出門。
陳慧柔還住在小姑家的西廂房,晚飯後正在幫表妹輔導功課,余序洲就來了。
「小洲啊,阿萍這剛接觸英語還都摸不著入門,你要不給指導一下?」
余序洲在高堂教的是初中英語,小姑父難得開口,他正處於需要表現的階段,沒猶豫就應了下來。
後來連著幾晚,約會都變成幫表妹補課,輔導完,兩個年輕人才出門壓馬路,時間有限,最多就只能在附近兩條街逛逛。
「你當初怎麼想到學英語的?」
余序洲給阿萍輔導的時候,陳慧柔就坐在一旁看書,字沒看進去幾行,注意力全在單詞發音上,她不會英語,就覺得有股莫名的吸引力。
「我是中途去進修的,一開始和你一樣,也是教的小學語文。後來英語課普及,教育局重視,抽調一批青年老師去中師進修學英語,我就報名了。」
余序洲也是脫產讀的師範,兩年後畢業就分配到高堂中學。
巷子口的小賣部在賣瓶子汽水,余序洲給陳慧柔買了瓶,蓋子打開插上吸管後才遞給她。
「阿萍挺聰明的,一點就通,應該很快就能進入狀態了。」
陳慧柔:「還得謝謝你。」
余序洲不好意思地撓撓頭。
把陳慧柔送回家,余序洲騎著車繞過南門橋回了家。
1991年元旦,擴建的黃岡大橋竣工通車,余序洲第一時間帶著陳慧柔去看新大橋。
只見兩旁圍上「雙朝牡丹」圖案的生鐵鑄件欄杆,乍一看很有特色,陳慧柔還伸手摸了一下,感嘆這圖案做得栩栩如生,比原先橋樑兩旁精緻許多。
全橋安裝汞燈、鈉燈、白熾燈共147盞,即便是在夜間也能亮如白晝。比起原先的大橋,一到夜晚就很昏暗,全靠著車燈和河裡的漁燈借光。
「以後來這裡散步就舒服多了。」陳慧柔感嘆道。
第二天黃沐卿也約了陳慧柔去看新橋面,因為聽說是粵東地區橋面最寬的大橋,就想去見識一下到底變寬了多少。
結果陳慧柔不好意思道:「昨晚已經跟序洲去過了。」
「啊?這麼快!就趕著通車第一天嗎?」
陳慧柔笑笑:「放假嘛,就去湊熱鬧了。」
黃沐卿豎起大拇指:「序洲老師在這種事情上,總能做到第一時間,佩服。」
端午臨中夏,時清日復長。
節前陳家就張羅著包粽子,王君早早就從市場買了糯米和竹葉回來,陳慧柔負責做豆沙泥,將蒸好的綠豆反覆碾磨翻炒成豆沙,到時候舀一小勺塞進粽子裡充當甜口。
陳慧琪喜甜,圍著陳慧柔轉,趕在豆沙被包進粽子前先舀了一小碗坐在石階上吃。
黃沐卿家沒有做粽子的習慣,都是買外面現成包好的,這次大哥從市里回來,帶了不少,說是湘橋一家老字號,一大早就得排隊等那種。
「給你們帶幾個嘗嘗鮮。」
黃沐卿勻出一袋拿過來給陳慧柔。
本站提供的小说版权属于作者,所有小说均由网友上传,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Copyright 2024楼书屋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