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大唐軍魂才能傳承下去,不至斷層。
遼東暫時的問題,基本上都已經解決,接下來只需要在倭國打一場小規模戰爭,奪下長門和石見,便可告一段落。
等高句麗和百濟都穩定下來,再平推新羅、倭國和靺鞨,讓大唐東邊,再無敵人,成為和江南一樣的穩定後方。
當然,在軍事上做到這一點不難,民族融合卻是一個大問題,遼東各部族之間,肯定會因為風俗文化,產生各種矛盾,不斷叛亂。
也不知自己有生之年,能不能做成此事。
想到此處,李治搖了搖頭,決定不去多想,朝王伏勝問道:「趙持滿沒有隨李勣回京吧?」
王伏勝道:「沒有,他原本就是李大總管從隼州調過來的,戰事一結束,又調回隼州了。」
李治在一堆奏章中翻找,很快找到了李勣為諸將請功的名單,在裡面翻到了趙持滿的名字。
李勣表舉趙持滿為左驍衛將軍,開國縣侯,領隼州副都督。
李勣將他調回倭國,應該也是為接下來報復倭國做準備。
等姜恪領兵返回熊津港,就可以對倭國動手了。
李治又拿起營州剛剛上奏的一份公文,上面記載了高句麗百姓的遷調情況,已在順利進行。
想到此處,李治拿起玉筆,寫下一道旨意,讓隼州小心戒備,做好戰爭準備。
旨意剛寫好,還沒拿去兵部,便有內侍來報,說兵部尚書郝處俊求見。
李治揮手道:「宣。」
不一會,郝處俊進入大殿。
「陛下,隼州剛剛傳來消息,倭國內部,分裂成了四股勢力,正處於虛弱之時。劉都督請旨攻打倭國。」
李治之前就聽說倭國內部分裂,只是不清楚詳細情況。
「哪四股?」他問。
郝處俊道:「其中兩股分別是中大兄和寶女王。另外兩股,則是占據伊予島的長宗我部氏,還有占據三河國的蘇我氏等貴族。」
倭國這種地名和人名,李治聽得不太習慣,當即命郝處俊將奏章呈上來,仔細閱覽。
劉仁願寫的很詳細,看完之後,李治也終於明白倭國如今的形勢。
當初中大兄與寶女王暫時聯合起來,想收復被新羅、靺鞨、蝦夷占據的地方。
結果因內部相互防備,連新羅占據的越前都打不下來。
後來大唐攻打高句麗,倭國與新羅、靺鞨暗中達成協議。
新羅和靺鞨全部撤軍,倭國也調兵向西,準備偷襲九州。
只可惜,李治早有防備,向劉仁願下旨警惕倭國,導致倭國偷襲失敗。
其實最開始,在偷襲大唐的事情上,寶女王與中大兄就有分歧。
寶女王不願再與大唐為敵,反對偷襲。
可中大兄卻認為,不驅逐九州的唐軍,將來唐軍必定會穿過馬關海峽,吞併倭國全境。
為了獲得寶女王的支持,他提出了一個讓寶女王無法拒絕的計劃。
首先,此計劃完全由中大兄手下的軍隊執行,寶女王不參與,而且她還可以掐好時間,向大唐告密。
只要時間拿捏的好,長安得到消息時,戰爭已經結束了。
倘若偷襲成功,從大唐手中奪回九州,那就不用擔心大唐了,由中大兄駐守九州,防備大唐。
寶女王的軍隊負責驅逐新羅、靺鞨和蝦夷。
如果偷襲失敗,中大兄就會將手中所有兵力,全部交給寶女王,他再親自前往長安謝罪。
如此一來,大唐也不好再追究了。
結果,中大兄偷襲失敗了,寶女王告密的效果也不好,大唐皇帝直接下令,不准倭人再進入大唐領土。
眼瞧著高句麗被大唐消滅,倭人都充滿了恐慌。
寶女王希望中大兄完成諾言,將手中兵力交出來,再親自前往大唐請罪。
中大兄哪裡肯答應!
他當初說這些話,只是為了讓寶女王答應突襲大唐,不搗亂罷了,一開始就沒打算真去請罪。
寶女王大怒,派手下的阿倍比羅夫出兵攻打中大兄。
結果雙方這一內鬥,手下人不幹了。
長宗我部氏脫離了中大兄,逃到了伊予島(四國島),蘇我氏脫離了寶女王,逃到了三河地區。
另外一些地方上的守護率,也不再聽從寶女王、中大兄的命令。
這時候,靺鞨、新羅也向倭國調兵,開始擴張地盤,尤其是靺鞨,分兵多路,直奔都城飛鳥城。
寶女王無可奈何,只好率軍駐守飛鳥,也顧不得再跟中大兄內訌。
中大兄則率軍駐守長門和石見,防備大唐。
他知道倭國最大的威脅不是靺鞨,也不是新羅,而是占據九州的大唐。
只有光明正大的打敗一次唐軍,他在倭國的威名,甚至在整個遼東的威名,就會到達頂峰。
到時候才能整合倭國內部的力量,驅逐所有外部勢力。
他的想法雖然美好,可如今的局勢下,倭國軍隊早已失去鬥志,士兵們不斷叛逃,甚至還有人想兵變。
劉仁願便是看準這一點,才請旨攻打長門和石見。
李治看完奏章後,問道:「扶餘福信已經被倭國消滅了嗎?」
郝處俊道:「隼州傳來的奏報中,並未提到過扶餘福信,料來已經被倭人消滅了。」
李治搖了搖頭,道:「沒有消息,說明消息被倭人給隱藏了。隼州只有一萬多軍隊,不可貿然行動,傳旨劉仁願,小心防備,等候命令,不可小瞧倭人!」
郝處俊拱手道:「臣領旨!」
(本章完)
本站提供的小说版权属于作者,所有小说均由网友上传,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Copyright 2024楼书屋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