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大唐,我妻武則天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445章 聖人大怒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第445章 聖人大怒

李廉的計劃非常奏效,墨佳軒作為內領府暗樁,到處都是暗門密室。

李孝與周伯瑜身份特殊,他們談話的那間屋子裡,就有一間暗門,門中躲著一名密探,將兩人的談話全部偷聽去了。

那密探匯報給雪娘後,雪娘親自去了禁苑內領衛總署,將情況跟王及善說了。

王及善聽到內領府成為周伯瑜報復飛羽班的工具,頓時大怒,派出一支精幹小隊,前往冀州調查。

不到數日,便調查清楚了,冀州情況與周伯瑜、李孝二人談話的內容,完全吻合!

王及善當即前往甘露殿,向李治匯報此事,甚至將周伯瑜說的每一句話,都詳細說了。

李治聽了後,果然大怒,道:「他真是這麼說的?」

王及善沉聲道:「這是臣手下密探,親耳聽到,陛下可召許王殿下詢問。」

李治聽他如此說,便再無懷疑,緩緩道:「周伯瑜雖是朕的外甥,但他竟如此藐視律法,仗勢欺人,朕絕不姑息,按律處置吧。」

王及善道:「陛下,此事是否轉交大理寺,更為妥當?」

李治聽到此話,忽然想到一事。

「你說孝兒與周伯瑜的談話,是在墨佳軒?」

「正是。」

李治眯著眼道:「由此可見,孝兒已經知道了墨佳軒是內領府暗樁,他故意在那裡談話,就是為了讓你們知道。」

王及善道:「臣也是這樣想,二殿下心思聰慧,令人佩服。」

李治捏了捏下巴,道:「既然如此,朕會讓大理寺按律法抓捕周伯瑜。不過,你們內領府平白無故抓錯了人,也要向飛羽班致歉補償。類似的事情,可不能再發生了。」

王及善低下頭,道:「臣慚愧,臣這就將情況告訴大理寺,將案子轉移給他們。臣也會親自向飛羽班的人表示歉意。」

李治揮了揮手,讓他退下了,隨後下了一道旨意,讓大理寺立刻抓捕周伯瑜審問。

處理完此事後,李治繼續忙碌遼東之事。

高句麗的戰事雖然結束了,卻還有一大攤子的事需要他處理。

其中最令李治猶豫不定的是對倭國的處置。

倭國偷襲隼州,這是一個極好的口實,可以趁機揮師南下,攻打倭國本島,不說全部占據,至少也可以吞併長門和石見。

這兩處地方的銀礦最多,如今大唐經濟發展過快,民間銅錢不足,正需要白銀來緩解民間對貨幣的需求。

李治早就在盤算著找個機會,打下這兩個地方。

然而高句麗剛打下不久,立刻調兵離開,本地的扶餘人有可能掀起復國運動。

與倭國相比,高句麗的重要性肯定更重要,不能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如果不從高句麗調兵南下,直接用隼州的軍隊攻打倭國呢?

這個辦法也不可行。

因為倭國被劉仁願擊退後,中大兄的軍隊,便一直駐紮在長門,與隼州隔著馬關海峽。

劉仁願的唐軍數量太少,自保有餘,要想攻占長門,難度非常大。

可若是不攻打倭國,那便有損大唐威名,這也讓李治感到為難。

思來想去,眼下倒是還有一個辦法。

可以先等一等,等熊津都督府的軍隊撤回百濟地,用熊津都督府和隼州都督府的兵力,聯手攻打本州,擊敗中大兄的軍隊就輕而易舉了。

不過,這個法子可行是可行,卻不能馬上施為。

因為高句麗投降的軍隊太多了,甚至比唐軍還多,這個時候調走唐軍,可能局勢會出現變化。

李治已經下了命令,將高句麗軍隊裁撤到五萬,再遷移大量的扶餘人,到河南和淮南,降低他們作亂的可能性。

等高句麗局勢穩定一些,再讓熊津都督府的唐軍第一個撤出,便可以完成下一個作戰計劃了。

正當李治思索時,王伏勝來到旁邊,低聲道:「陛下,上官相公和閻相公求見。」

李治心知二人是為高句麗的事宜,揮手宣他們覲見。

兩人入殿之後,敘了君臣禮,上官儀上奏道:「陛下,這是我等擬定的安東都護府冊封名單和遷調名單。」

李治接過一看,這上面幾乎將高句麗歸降的官員,都做了冊封。

比如第一功臣泉男生,被冊封卞國公,擔任帶方都督,能夠留在高句麗繼續治理。

高寶藏因為投降速度快,地位也較高,雖未立什麼功勞,為了穩定高句麗,大臣們也表奏他為朝鮮王、安東都護府副都護。

比泉男生的職位更高。

李治看完後,搖了搖頭,道:「高寶藏的冊封不妥。」

上官儀忙問:「陛下是覺得冊封他為朝鮮王不妥嗎?」

李治搖頭道:「不,朝鮮王只是一個虛名,冊封他為朝鮮王,可以降低高句麗百姓的抵抗之心,這並無不妥,不過此人不能留在高句麗。」

閻立本道:「陛下,據李公的上奏,那高寶藏是一個懦弱無能之人,縱然留在高句麗,應該也沒有謀逆的膽子和能力。」

「不,朕卻覺得,他很可能會叛唐復高。」李治反對道。

他這麼說是有道理的,在他小本子記錄中,高寶藏降唐之後,想要背叛大唐,復辟高句麗。

相比之下,泉男生和泉男產兄弟,卻從未有過謀反行為。

閻立本皺眉道:「陛下為何認為他要叛唐呢?」

李治正琢磨著怎麼解釋,上官儀便道:「其實仔細一想,也不難理解,正因高寶藏性格懦弱,毫無主見,所以很易受他人蠱惑,做出愚蠢之事!」

李治道:「不錯,上官卿之言有理。」

閻立本見此,便不再多問。

李治繼續瀏覽奏疏,看了不一會,眉頭又皺緊了。

設立安東都護府,劃分五大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縣,這沒有問題。

然而群臣們提議讓薛仁貴擔任大都護,卻並不合李治的心思。

「這安東大都護的位置,朕看還是讓劉仁軌擔任吧。」李治說道。

上官儀聽了後,吃了一驚。

上午政事堂議政時,也有人提議劉仁軌擔任安東都護,被他一力否決。

在他看來,高句麗已經打下了,營州都督府便完成了設立使命。

劉仁軌這個營州都督也可以功成身退,回到長安拜相了。

皇帝卻想繼續任用劉仁軌當安東大都護,難道是不願劉仁軌回京拜相?

「陛下,上次我等上奏,提議讓薛大將軍擔任安東大都護,您不是同意嗎?」他謹慎的詢問道。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