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大唐,我妻武則天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432章 薛仁貴的「謙讓」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第432章 薛仁貴的「謙讓」

清晨,東方漸白,晨曦剛露。

一輛馬車穿過巍峨險隘的潼關,沿著潼關道,朝著河南而去。

車中的三名少年都趴在車窗檐,呆呆望著車外百姓們排隊過潼關道的情景,

仿佛看不夠一樣。

他們確實看不夠,因為李勇、李孝和李廉都是第一次離開長安城。

八月十五的晚上,他們被李治召進皇宮。

本來還以為李治要詢問飛羽班的事,卻不料只是吃了一頓普通的家宴,隨後李治便下了一道命令,讓他們前往萊州,給李忠幫忙。

三人自然是大喜過望。

也許正如李廉所言,李治知道他們的所作所為,卻因為對三人的行為很滿意,所以沒有多提。

雖然三人與李忠關係並不好,無論如何,去萊州給李忠幫忙,總比在酒樓幫工要舒服。

況且,這是他們第一次完成父親交代的任務,三人心中都下定心決,一定要出色的完成任務,讓父親刮目相看。

車輪滾滾,長路漫漫,當他們還在前往萊州的路上,尉遲恭、程知節兩人,

已經抵達了熊津都督府。

而營州方面,李、薛仁貴、鄭仁泰、契芯何力四人早就到了,也已經分編好了各自的部隊。

不過四人之間也有一個小小爭執,究竟誰負責攻打安市城,還沒能達成一致北四路之中,最近的一條線路,就是當初太宗皇帝的進軍路線,沿著最南邊而行。

這條路線確實是最短路線,卻也會面臨一個最大的問題,安市城梗阻在前!

當初太宗皇帝集結十多萬軍隊,圍攻兩個多月,都沒能攻下安市城,如今又怎麼能輕易打下呢?

換句話說,四路軍隊中,安市城這條線路雖然最近,難度反而更大。

正因如此,攻打此城也最為關鍵。

因為四路一起出兵時,肯定是攻打安市城的這一路,行進速度最快。

領軍將領若能一鼓作氣,拿下安市城,必將極大的提振全軍士氣,攻打高句麗的整個作戰計劃,都將更順利一些。

若是領軍將領在安市城受阻,又或者打了敗仗,情況就非常糟糕,必將對其他軍隊的士氣,產生不利影響。

正因如此,這一路極為關鍵。

李治對於軍隊上面的事務,從不插手,讓李全權負責。

李原先的意思,是讓薛仁貴負責攻打這一路,結果契芯何力和鄭仁泰都表示抗議,希望由自己負責這一路。

李這些年來,為了明哲保身,養成一個不太好的習慣,不願意得罪人。

所以他沒有強行通過,而是召開集議,大家一起討論。

參加集議的除了四路統帥外,還有劉仁軌這個後勤大隊長,以及高福男這個安撫使。

不過這兩人基本上都不插話,劉仁軌是個一絲不苟的人,皇帝讓他負責糧草,那軍事上的事,他就不會去多嘴。

高福男則是不敢多嘴。

結果就變成契芯何力和鄭仁泰兩個人相爭,反倒是李推薦的薛仁貴,筆直的坐在椅子上,眼觀鼻,鼻觀心,也不插嘴。

眼瞧著契芯何力與鄭仁泰爭不出個所以然來,薛仁貴又置身事外,李只好發話道:「薛將軍,你怎麼說?」

薛仁貴淡淡道:「在下是晚輩,就不與兩位老將軍相爭了,末將請求攻打烏骨城。」

北四路軍,相當是由北向南,四條弧形線路,齊頭並進。

其中攻打安市城的線路位於最南,先攻打蓋牟城,然後便能攻打安市城,只要攻破安市城,繞過群山,便能直抵泊溝口,橫渡鴨綠江。

薛仁貴攻打的烏骨城,是南邊第二條線路,也是一座堅固山城,而且能隨時增援安市城。

當初太宗也曾想先打烏骨城,卻怕被安市城斷了糧道。

故而李勒這次的戰略,將烏骨城也當做一處重要的目標,便是希望孤立安市城。

在場的將領都是沙場宿將,一聽薛仁貴的要求,便猜到他的想法。

薛仁貴看似謙讓,然而從他表情和言行來看,顯然另有用意。

倘若攻打安市的主將作戰不力,他便可以先拿下烏骨城,掉頭再幫忙拿下安市城,從而不影響整個作戰計劃。

契芯何力望著他,瞪大了眼睛,道:「薛將軍,你是不是覺得我等拿不下安市城?」

薛仁貴又不說話了。

他是一個職業軍人,能不說話就很少說話,除了嚴格服從李治的命令外,他骨子裡其實頗有一股傲氣,認為自己年輕,應該多幫襯那些老將。

李勒淡淡一笑,道:「契芯老弟,薛將軍跟你爭安市城你不滿,如今把安市城讓給你,你也不滿,難道非要他返回長安,你才滿意?」

契芯何力見他語氣重了幾分,哼道:「罷了,其他的我不管,安市城必須由我來打,李公,當初我軍攻打白岩城時,烏骨城派一萬軍隊來援,我領八百騎兵將其擊潰,這種圍城打援的法子,是我最擅長的,你該知道呀!」

李點點頭,道:「也好,既然如此,烏骨城就交給契芯將軍負責,鄭將軍,你走白岩城那條線路,老夫繞個遠路,從銀城進軍。」

銀城是最北邊的一條線路,也是最吃力不討好的線路,鄭仁泰見李給自己安排一個最苦的差事,也不好再說什麼。

於是,四路大軍的分配終於結束。

會議結束後,眾人各自散去,前往附近的軍營做戰前動員。

李勒跟劉仁軌商議了一會後勤方面的情況,得知已調動河北十五州百姓,為大軍運糧,心中安心不少。

一場持久大戰,糧草的消耗極為驚人,而且還要分為兩個部分。

第一個部分,是提前準備好的軍糧,分發到各個部隊,隨大軍一起進入敵國這部分糧草通常只能支持一兩個月,李治也已經提前命人準備好了。

然而剩下的糧草,卻需要源源不斷的從後方補充,換句話說,仗每多打一天,國家的消耗就多一天。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