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大唐,我妻武則天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424章 官員不夠用了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第424章 官員不夠用了

李治將三個兒子罰去自力更生,對外則宣稱三人被罰閉門思過。

不過,三人並不在王府的消息,還是不經意間傳了出來。

普通官員並不知道三人去了哪裡,但宮裡消息靈通的人,還是聽說了一些風吹草動,知道皇帝曾罰三人在甘露殿外跪了幾個時辰。

這些消息,也只是茶餘飯後的一點談資罷了。

對徐孝德來說,卻是連與人閒談的空閒都沒有。

因為他最近實在太忙了。

大唐自打下百濟之後,將百濟設立為熊津都督府,劃分為十二州。

百濟是農耕國家,行政機構原本就和大唐很像,由很多郡縣構成,可直接將這些郡縣改成州縣,一點不費事。

這一點上,比當初打下吐蕃、鐵勒、契丹都要方便很多。

百濟這些劃分的州縣,全部都屬於正州,由大唐直接管轄,官員由大唐直接任命,每年賦稅,也和其他正州一樣交。

當然,百濟剛剛經歷戰火,民生凋零,百廢待興,想繳納賦稅,也沒那個能力。

李治已經下旨,免除百濟十年賦稅,恢復民生。

這些問題都好解決,然而麻煩的問題是,百濟的官員不夠!

雖然李治確實任命了一些本地人為官員,但他們也只占一小部分,大部分官員,依然要朝廷派遣。

百濟原本那些扶餘貴族、馬韓貴族,都死的差不多了,剩下的人,李治也不信任他們。

只有讓大唐官員管理百濟,才能讓百濟真正融入大唐,儘快成為大唐的一部分。

這一點朝臣們達成了共識。

可別人只用動動嘴,徐孝德卻需要跑斷腿。

最近這幾年,大唐剿突厥、滅吐蕃、逐鐵勒、亡契丹、割九州、如今又得了百濟地。

無論名義上的土地,還是實際控制的土地,都大幅度增加。

新土地自然需要新官員去管理。

這些年來,李治不斷擴充科舉取仕名額,按理來說,官員應該只多不少。

可這些新土地上的官員缺口太多,導致大唐官員竟然不夠用了!

不僅如此,這些新地方上的差事,官員們都不愛干,吏部每次調派官員,都要花費比以往多幾倍的精力。

就比如隼州的官員,到現在都沒有補齊。

原本隼州只需要填補都督府的官職,可隨著劉仁願與隼州各令制國的首領談判後,這些地方首領,都同意劃分為大唐州縣。

條件是州縣官員,一半由本地人擔任,一半由大唐派遣,共同治理。

如此一來,隼州都督府又多了一大批官員缺口。

然而,每當吏部在地方上挑選中某個官員,去隼州任職,那人就會想盡一切辦法,拒絕赴任。

為了將官員們調派去隼州,徐孝德白頭髮都多了幾根。

他特意向李治請旨,允許那些前往隼州的官員,多升幾級。

比如原本是縣丞,去隼州的話,可以直接干縣令,原本是縣令,就可以擔任州司馬。

在這種情況下,仍然有很多人拒絕去隼州赴職,徐孝德無奈,只好將今年的新科進士,都分派去了隼州。

按照慣例,新科進士治理經驗不足,都會讓他們去一些穩定的縣城,磨練經驗,等第二個任期、或第三個任期,才會讓他們去一些困難州縣。

徐孝德也是沒辦法,吏部實在湊不齊去隼州的官員,只好讓這些解褐入仕的新人,去隼州對付著。

新人有新人的好處,他們都有著一股子衝勁,意氣風發,正想做一番事業,不會像那些老油條一樣,習慣於趨利避害。

將這些新科進士派到隼州後,總算解決了地方上官員空缺的問題。

然而不等徐孝德喘口氣,大唐又打下了百濟。

這次官員缺口更大,熊津都督府嘴一張,就要八十名官員、兩百名文吏。

徐孝德想死的心都有了。

國家打了勝仗,開疆擴土,舉國歡慶,升職的升職,加俸的加俸,只有他們吏部官員,像苦哈哈一樣,不斷翻動著地方官員的名冊,想著法子再找出一批人來,調到百濟去。

他這次儘量找那些偏僻的州縣,比如嶺南、劍南。

這些地方上的縣城,人口少,事情也少,有個縣令就得了,可以把縣丞調走。

他琢磨著,劍南、嶺南也是偏僻地方,調幾個縣丞去當縣令,主簿去干縣丞,他們應該不會拒絕。

誰知,這些官員來到長安述職後,便找各種理由推脫,有的稱病,有的說家裡死了父母,要去守孝,把徐孝德氣得不輕。

百濟又不是倭國那樣的海島,不會因為風浪死在路上,不見得比嶺南差到哪裡去了,幹嘛都不願去呢?

徐孝德實在逼得沒辦法,這天清晨,來到甘露殿求見皇帝,準備向皇帝訴苦。

李治聽說他面聖后,在正殿召他覲見。

當徐孝德苦著一張老臉,將他的困難說了後,李治笑道:「徐卿既有困難,為何不早點向朕說?」

徐孝德嘆道:「老臣但凡有一點辦法,也不會來打擾陛下,實在是……」

李治抬手道:「朕知道,徐卿一向任勞任怨,以前從未聽你向朕抱怨過什麼,這事其實要解決也不難,可開一例制科,選取人才,補充官員不足,卿以為如何?」

徐孝德喜道:「老臣贊同。」

制科是朝廷選擇「非常之才」而設立的不定期科舉,只要皇帝覺得身邊人才少了,便可開制科,選拔人才。

李治來大唐這麼久,還從未開過制科,此時若是宣布此事,朝野應該不會有任何阻力。

果然,三日後的常朝上,李治宣布開制科,立刻得到大臣們一致同意。

李治便命吏部在各州縣張貼榜文,朝廷六月初十,在長安城召開制科,錄取五百名人才。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