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扶餘全被侍衛拖走了。
福信一言不發,走到王座上坐下,感嘆道:「左王,咱們的路看來是走到頭了。」
道琛沉聲道:「大王不必悲觀,臣在返回百濟的路上,便一直在考慮接下來的路怎麼走。」
福信凝望著他,道:「你還有辦法?」
道琛道:「百濟這片土地,咱們是待不住了,眼下只有率領軍隊,投靠一方勢力,將來也許還有東山再起的機會。」
福信愣道:「投靠誰?」
道琛道:「高句麗兵強馬壯,按理來說,是最好的選擇,只可惜,他們被唐人打怕了,泉蓋蘇文也老了,不復當年雄心。」
福信沉聲道:「那就只剩下新羅了。」
道琛道:「不錯,眼下唯有投靠新羅。」
福信怒道:「你讓我投靠辰韓人?」
道琛道:「大王別急,且聽我慢慢分析。」
福信哼道:「你說。」
道琛道:「新羅眼下正在攻打倭國,只要我們投靠新羅,金春秋一定會讓我們去倭國,幫他對抗倭人!」
福信目光一閃:「你接著說。」
道琛道:「倭國眼下一片混亂,勢力錯綜複雜,各國混戰,也許我們可以找到一片棲息之地,休養生息。」
福信一臉失望,道:「與其去那種荒野海島,還不如直接投靠大唐。」
道琛嘆道:「大王,事到如今,再投靠大唐,您覺得那位大唐皇后會饒過您嗎?」
福信仰首望天,道:「左王,咱們現在手下還有三萬人馬,我交給你統領的話,你有幾分把握,能打敗黑齒常之?」
道琛道:「一分都沒有。大王犯的最大錯誤,就是將黑齒常之逼到了金燕那邊。」
福信以手扶額,道:「悔不當初啊。」
道琛道:「大王,眼下不是感慨的時候,黑齒常之馬上就會率兵討伐,熊津港的唐軍也會策應,再不走,就真的走不了了!」
福信緊緊捏著王座扶手,眼中閃爍不定,一時咬緊牙關,似乎要血戰到底,一時又露出畏懼之色,似乎擔心兵敗身死。
道琛看出他的猶豫,勸道:「大王,眼下死守的話,一點機會都沒有,您若是離開百濟,將來也許還有能回來的一天。」
福信忙問:「這是為何?」
道琛緩緩道:「在咱們百濟國,掌權的始終是扶餘人,金燕控制百濟後,必定會重用馬韓人,引起扶餘貴族不滿。」
「到時候,國內必定大亂,憑金燕肯定控制不下來,就看唐人能不能幫助她,控制局面。」
「倘若唐人也控制不住局面,那麼金燕肯定難逃一死,唐人也會被趕離百濟,那些作亂的扶餘人,定會請您回來,重新掌權百濟!」
福信愣道:「真的會混亂嗎?」
道琛道:「一定會。眼下這些百濟貴族,還心存幻想,以為金燕不會對他們動手,當金燕動手之後,他們定會反抗!」
福信道:「如果金燕不對他們動手呢?」
道琛笑道:「金燕是馬韓人,最開始投靠她的,都是馬韓人,她若是不為馬韓人謀利,馬韓人就會先對付她!」
福信深吸一口氣,終於鬆開了握住扶手的手,沉聲道:「好,我聽你的,咱們去新羅,投靠金春秋!」
福信只帶上心腹將領和官員,準備兩日後,第三天夜裡,帶兵東行。
泗沘城變成一座空城。
被福信拋棄的官員們,爭前恐後的派人聯繫金燕,將情況告知,並且表示效忠。
金燕當即派黑齒常之率領一萬五千人,從光州出發,一路向北。
沿途之上,沒有遇到任何抵抗,各郡守將聽說福信已棄城而逃,紛紛望風而降。
不到十日,黑齒常之便收復了泗沘城。
另一邊,福信領兵前往新羅,一路上不斷出現逃兵,他也無可奈何。
沿著「大江」一路向東,穿過小白山脈,終於進入新羅境內。
道琛早就先一步,前往新羅,向金春秋表示歸附之意。
金春秋非常歡喜,派遣金法敏親自前往沃川,迎接福信大軍。
福信對新羅也有防備,始終與大軍待在一起。
數日之後,福信領兵來到良州,在南家羅城的行宮見到了金春秋。
金春秋親自設宴為他接風,並且冊封他為百濟王,表示願意在新羅劃出一片地區,永遠讓福信統治。
結果到了第二天,金春秋就變了臉,派人把福信請到行宮,說道:「福信老弟,情況不妙,貴國的金燕派遣使節過來,讓我把你交出去。」
福信沉著臉,道:「那大王是準備交出我了?」
金春秋搖頭道:「本王絕不做對不起朋友的事,就算大唐十萬大兵來犯,我也絕不會把你們交出去。」
福信低聲道:「多謝大王。」
金春秋話鋒一轉,道:「不過話又說回來,倘若唐兵來犯,恐怕你我聯手,也難以對抗,本王有個提議,不知老弟覺得怎麼樣。」
福信道:「大王請講。」
金春秋道:「是這樣的,我們前陣子打下倭國一塊土地,如今倭人正在反撲,形勢岌岌可危。」
福信看了道琛一眼,心道:「果然被你猜中了。」說道:「大王放心,我願率手下兵馬,前往倭國,幫助大王對付倭人!」
金春秋大喜,道:「有老弟相助,本王定能擊敗倭人,到時候打下的倭國土地,我與老弟共享!」
福信道:「多謝大王。」
於是乎,福信這支百濟人馬,乘坐著新羅人的大船,朝著倭國進發。
而此時的百濟國,正如道琛預料,陷入了混亂之中。
……
太極宮,臨湖殿。
李治聽王及善匯報了百濟最新情況後,皺眉道:「前面不是挺順利嗎?怎麼忽然就混亂了?」
王及善道:「回陛下,主要原因是金燕提拔了一批馬韓人,擔任各地郡將,那些扶餘貴族便鬧起來了,金燕想要鎮壓,結果越鬧越大,各地的扶餘貴族也都團結起來。」
這事仔細一想,其實也不奇怪。
扶餘人統治百濟數百年,就算福信走了,扶餘人的勢力依然強大。
只要不消滅這一股力量,百濟就隨時可能勾結高句麗,對抗大唐。
李治當初選中金燕,就是看重她馬韓人的身份。
眼下百濟的局面,相當於是扶餘人跟馬韓人斗,不再是他們聯手對付大唐。
這種局勢下,只要大唐強勢插手,就能幫助馬韓人擊敗扶餘人,穩定局面。
他揮了揮手,道:「傳旨營州,全力協助熊津都督府,鎮壓本地的扶餘人反叛。」
王及善卻道:「陛下,臣以為不必過早插手。」
李治看了他一眼,道:「為何?」
王及善道:「如果我們幫助馬韓人,消滅了扶餘人,到時候馬韓人得了勢,未必會感謝我們,還有可能勾結新羅,對抗我們。」
李治沉吟不語,他收服金燕,其實就是為了收服馬韓人。
眼下局面下,馬韓人再勾結新羅的可能性應該不大。
「那你的意思呢?」李治問。
「不如就讓百濟亂上一陣,讓他們自相內鬥,等兩邊力量消耗差不多了,百濟百姓也厭倦戰爭了,我大唐王師再發兵平亂,不僅能消除隱患,也能得到民心!」
這個法子不太人道,不過確實最穩妥。
「這個主意是你想到的?」李治看了王及善一眼。
王及善坦誠道:「是國舅的建議。」
李治點頭道:「好罷,傳旨營州,先靜觀其變,不過熊津港要注意些,準備好托底,別讓金燕死了。」
王及善道:「臣領旨。」
(本章完)
本站提供的小说版权属于作者,所有小说均由网友上传,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Copyright 2024楼书屋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