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廣舟躬身道:「此乃臣分內之事。」
孫思邈端著藥碗,笑道:「臣平日行醫時,便經常四處奔波,陛下不必擔心臣。」
李治服下藥,又脫了衣服,讓甄廣舟施了針。
晚膳時,李治命人在帳外圍了個火堆,請孫思邈、甄廣舟與他一起用膳,又讓程知節、王及善、王伏勝也都圍在火堆旁,鋪著席,一起用食。
膳間,李治問起孫思邈行醫時的經歷。
孫思邈只說了些各地的民風民俗,關於自己行醫治病的事,提的很少。
武媚娘放下筷箸,淺淺一笑,道:「陛下,妾身倒是聽說一樁孫先生行醫的美談,也不知是真是假。」
李治道:「說來聽聽。」
武媚娘笑道:「據說孫先生曾在邱縣行醫,施醫無類,不收錢,不受謝,只讓患者病癒後在寺旁植否樹三株,不到一年,植杏樹百畝,郁然成林,杏熟以杏易谷賑貧。」
孫思邈捻須微笑,並未反駁,顯然此事為真。
李治聽完後,卻愣了愣,也不知想到了什麼。
武媚娘奇道:「陛下,您怎麼了?」
李治緩緩道:「秦漢之時,關中良田數萬頃,如今卻不到一萬頃,朕以為皆因秦嶺等山脈被砍伐嚴重,水土流失,故命戶部官員,在秦嶺廣植樹木,又用石炭替換木炭,減少百姓砍伐樹木,從而增加關中產出。孫神醫樹林之舉,倒與朕的行為,有異曲同工之妙。」
孫思邈拱手道:「臣之法乃醫民,陛下之舉乃醫國,臣不敢與陛下並論。」
程知節忽然道:「陛下,您更改田制,也是為了恢復關中產出嗎?」
李治點頭道:「也有這方面原因,如今長安雖不缺糧,卻需從洛陽運糧,耗費大量人力,並非長久之計。所以朕還是希望關中能自給自足。」
程知節想了想,道:「陛下,臣有一個法子,也許對關中民生,有些幫助。
李治目光一亮,道:「什麼法子?」
程知節道:「臣聽人說,最近不少商人,在漠北開闢私人牧場,從而獲得毛皮和馬匹,陛下何不在漠北再增設些官營牧場,長安城便能獲得更多肉食!」
唐朝有十幾個官營牧場,這是從魏普時期繼承下來的習俗。
北魏時期,有四大官營牧場被先後設立,分別是:代郡牧場、漠南牧場、河西牧場、河陽牧場。
到了唐朝,又以這四大牧場為基礎,增設了些中型牧場,統一由太僕寺管理。
唐朝官員食用的羊肉,就是這些牧場產出的。
因官營牧場的產生,民間也產生許多私營牧場,官府並不禁止,只在土地,
規模上設置了上限。
因鐵勒大部落西遷,漠北草原上的人口少了很多,導致漠北商道蕭條了許多。
許多嗅覺敏銳的商人見此處到處都是草場,官府管理鬆散,辦理公驗極為容易,便向官府申請土地,建設私營牧場。
如此一來,他們連成本都省卻了,自然可以大賺一筆。
李治向程知節仔細了解之後,不由大為歡喜。
利益驅動發展,這句話一點不錯,他原本還琢磨過遷移人口去漠北放牧,又擔心引起民怨,才沒有施行。
不料,商人們在利益驅使下,竟先一步在漠北發展起來,實在是意外之喜。
「陛下,陛下?」程知節見李治久久不語,出聲提醒道。
李治微笑道:「程老將軍這個提議非常好,朕即刻就擬旨,讓太僕寺研究在漠北增設牧場之事。」
程知節咧嘴一笑,他喜愛吃羊肉,提出這個建議,其實也有幾分私心。
武媚娘微笑道:「陛下,妾身可以繼續說了嗎?」
李治愣了一下,道:「你沒有說完嗎?」
武媚娘笑道:「植種杏樹只是開頭,據說有虎伏跪求醫,孫神醫用「虎撐」之法,治癒金簪卡喉之疾,虎有靈性,守護杏林,以報恩德。
孫思邈趕忙道:「皇后殿下,此事乃訛傳,老夫只是治了一隻山貓而已,並非老虎。」
王伏勝微微一笑道:「雖是謠言,卻可得見,百姓們對孫神醫的感激之情。
不一會,眾人都吃的差不多了。
李治拍了拍手,站起身道:「伏勝,去準備幾件衣服,朕要微服,去附近村子瞧瞧,媚娘,你要不要一起去?」
此話一出,眾人臉色都變了。
程知節單膝跪地,拱手道:「陛下,您的安危關乎國家命脈,此處距離長安太遠,稍有不測,恐發生意外,請陛下三思。」
王及善、孫思等人也出聲勸阻。
李治皺眉不語。
武媚娘柔聲道:「陛下,您想去走訪村舍,是想知道田制改革是否落實到地方吧?」
李治道:「正是。」
武媚娘道:「既是如此,何不讓妾身替您走一趟,既能達到目的,您也不必犯險。」
李治道:「媚娘,你是女子,只怕不太方便吧?」
武媚娘笑道:「正因妾身是女子,別人才不會對妾身有防備之心,更容易打聽到消息。」
李治沉默了一會,嘆道:「罷了,媚娘,那就辛苦你替朕探訪一番了。」
本站提供的小说版权属于作者,所有小说均由网友上传,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Copyright 2024楼书屋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