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大唐,我妻武則天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二十七章 李治的考核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針對前一個問題,他提議將長安一部分人口向東遷移,減少就食壓力,剩下的百姓也能分到更多良田。

後一個問題,他提議修改運糧路線,通過水陸並進的法子。

在三門峽險谷前後,安置兩支運糧船隊,糧食先走水路來到三門峽險谷,然後再改走陸路。

等過了三門險谷,再重新換上水路,如此一來,大部分都走的水路,只有中間一小段是陸路,可節省大量運力。

若非李治想到更好的法子,盧承慶後面這個辦法,倒可以採用。

至於前面遷移人口的做法,並不治本,盧承慶並未意識到,關中耕地面積越來越少,是水土流失的原因。

李治點頭說了句「不錯」,轉頭看向杜正倫。

「杜卿,你可有想到法子?」

杜正倫頗有幾分急智,又當過戶部侍郎,趁著李治瀏覽盧承慶奏章的功夫,已理出幾分思緒。

他拱手道:「回陛下,據臣所知,兩漢時期,關中可耕土地有四萬多頃,如今卻只萬頃不到,故而關中糧產,難以供給長安。」

李治目光一亮,道:「說的好,那為何可耕土地減少了呢?」

杜正倫道:「應該是因戰爭的緣故,自秦漢以來,關中是兵家必爭之地,戰火損毀了大量良田。」

李治道:「為何戰火會損毀良田,荒田難道就不能再開墾嗎?」

杜正倫道:「這……」他畢竟也只是坐在辦公房,看一些相關史籍,再聽手下官員匯報,並不清楚深入原因。

「也許是民力不夠,難以開墾。」杜正倫想了半天說。

李治搖頭道:「不對,戰火燒不了土地,只能燒樹木,樹木有儲蓄水的功能,沒有樹就會變成一片荒漠,良田沃土,自然就沒有了。」

杜正倫忙道:「陛下說的極是。」

李治緩緩道:「長安人口多,不僅吃的多,所需木材也多,秦嶺山脈,已被砍伐的很嚴重了吧?」

杜正倫連聲道:「陛下聖明,貞觀八年,臣擔任戶部侍郎時,便聽下面官員匯報,秦嶺山脈被砍伐嚴重。」

盧承慶道:「既是如此,不如下令禁止百姓隨意砍伐樹木。」

李治瞥了他一眼,道:「關中寒冷,百姓若沒有木頭燒,冬天還不凍死?」

盧承慶面色微紅,道:「臣失言。」

李治道:「這個問題要兩方面解決,一來是找到替代木頭的新燃料,比如石碳、瑞碳。二來是廣植樹木,你們心裡要有這樣一個念頭,樹木就是田地糧食,需得重視!」

唐朝已有煤炭,被稱為石碳。瑞碳則是西涼進貢的焦炭,產量極少,只有皇家和權貴能用。

杜正倫遲疑道:「陛下,石碳、瑞碳產量稀少,且難以開採,恐無法大量供應。」

李治道:「那就加大勘探,找到更多礦脈,讓工匠們想法子,降低開採難度。與缺糧相比,這些又算什麼問題呢?」

杜正倫道:「臣領命。」

李治擺手道:「這件事你一個人去做。盧卿,你需要做另外一事。」

盧承慶心中一振,道:「陛下是想讓臣負責長安與洛陽的糧食調運嗎?」

李治搖頭道:「你的法子雖不錯,但並非最好的法子。你可去過三門峽?」

盧承慶搖頭說沒去。

李治道:「那你就去實地考察一下,尤其仔細觀察一下人門、鬼門、神門三地,瞧瞧那裡的礁石有多大,地形又是如何。」

盧承慶吃驚道:「陛下是想徵調勞力,鑿破那些礁石嗎?」

李治緩緩道:「朕確實想破開那些礁石,不過並非徵調民力,你只管去辦便是,破礁石的事,朕自有主意。」

盧承慶暗暗疑惑,心想不用勞力,如何能破開礁石,卻也不好多問,拱手道:「臣遵旨。」

頓了一下,又道:「陛下,臣能否請一人同行?」

李治笑道:「你想要誰?」

盧承慶道:「工部尚書閻立本。」

閻立本曾做過將作大監,和他哥哥閻立德一樣,都是建築大家,而且他還有一手妙筆丹青。

盧承慶是想借閻立本的能力,將三門峽的礁石給畫下來,好讓皇帝看個明白。

李治擺手道:「准奏。」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首页 书架 足迹